幼学民间故事

神话故事是人类最早的艺术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学的先河,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幼学民间故事。

幼学民间故事

幼学民间故事1:鸡冠亭的传说

从前,道士山东边有一户人家,老妈六十多岁,儿子叫春生,二十五六岁,长得又漂亮又壮实,登山抓猛虎,弯弓射大雕,是个打猎的能手。

这天太阳没出来,春生就背上弓,带上箭,上山了。爬了两道岭,蹚了三条河,天到巳时了,连只兔子也没碰上,正要坐下喘口气,忽听头上有咕咕的叫唤声,仰脸一看,头上飞来一只鹞鹰,两个铁爪抱着一只白母鸡,白母鸡有气无力地张着嘴,他急忙挽弓搭箭,“嗖”的一声,一箭正中鹞鹰的头上,鹞鹰一侧楞身子和白母鸡一同掉下来了。

他恐怕摔死白母鸡,刚伸手去接,白母鸡在半空中看了看他,一展翅飞进草棵子里了,随后,从草棵子里窜出一条有缸口粗细的花蜈蚣,花蜈蚣瞅瞅春生,一摆尾巴又钻进一个山洞里,春生没找着白母鸡,拎起鹞鹰就下山了。

这天下晌,春生和妈妈正退鹰毛,门吱呀一声,闪进一个穿着金黄衣裙的姑娘,没等门关上又进来一个穿着银白色衣裙的姑娘,两个姑娘那个好看劲啊,就像两朵刚开放的牡丹,双双向春生妈请安后,就蹲在春生的一左一右,退起鹰毛来了,这个歪头瞅瞅春生,那个胳臂碰碰春生,闹得春生脸儿红得像个鸡冠子。春生妈见她俩既亲热又大方,就问这问那,黄衣姑娘说她叫小黄,不会纺线,求妈妈教她纺线。

白衣姑娘说她叫小白,不会做针线活,求妈妈教她针线活。春生妈说,只要来,她就教。鹰肉下锅了,黄衣姑娘走了,白衣姑娘也走了。从这以后,她俩天天都是脚前脚后来,脚前脚后走,不是学纺线就是学做针线,跟春生更亲热,这个抢衣服洗,那个抢袜子补,有说有笑。头回生,二回熟,慢慢春生也不那么害羞了。

这一天,两个姑娘一边一个,靠在春生妈的身上,小黄说:“我会纺线织布了,做你儿媳妇吧!”小白也说:“我会缝衣补袜了,嫁给你儿子吧!”这下子可把春生妈难住了。

春生看在眼里,计上心头,把妈喊到一边,出了一个主意。娘两个把小米和稻米掺成两盆摆在地上,妈妈把两个姑娘叫了过来,说:“妈马不配双鞍,我儿子只能有一个媳妇,给你俩一人一盆米,要把小米挑出来,谁要挑的快,挑的一清二楚,谁就做我的儿媳妇。”话刚说完,小黄一把就把小一点的米盆抢过去啦,往外挑起小米来,又笨又慢腾,春生皱起眉头没吱声。小白蹲到大一点的米盆旁边,往外挑稻米,像小鸡啄食一样又快又利落,春生舒展眉头笑了笑。

妈妈一袋烟没抽完,小白把小米和稻米分出来了,黄白分明一粒不混;小黄挑出的米还不满一碗,春生妈看了看,说:“小白是我儿媳妇了。”春生瞅着小白点了点头,小黄的嘴噘得多高,脸气得通红,央告说:“好妈妈,再做一件事情看看。”

春生看妈又有点为难的样子,说:“该做饭啦,你俩都用自己挑的米,做出一锅二米饭来。”春生妈接着说:“谁做的米不夹生不糊粑,既肉头又有饭味,就做我的儿媳妇。”说完又点着了一袋烟。

这回小黄没先动手,她看小白不慌不忙地生着火,先把稻米下锅里煮个开,然后把小米下进去就把锅盖上了,她也想这样做,可是她的米没挑完,只好一起倒进锅里了,怕落在后面,又猛架起火来。

春生妈抽完三袋烟,让两个姑娘掀开锅,小白的饭又肉头又香味扑鼻,小黄的饭没掀锅就一屋子燎烟味了,春生妈笑呵呵地说:“小白过来和春生拜天地吧。”

小黄抱住春生的胳膊:“别上当,小白是只白母鸡。”小白怒冲冲地指着小黄的鼻子:“她是蜈蚣精要害你啊!”小黄撒开春生就地一扑,一条黄地黑花的大蜈蚣张着大嘴,吐出毒芯朝小白扑了过去,小白也现了原形,一只雪白的大母鸡迎了上去,蜈蚣本来就怕鸡,不战就酥了骨,一佝偻被白母鸡啄瞎一只眼睛,疼得它身子一拱,往大湖南岸逃走啦,白母鸡一展翅追了上去,眼看要追上了,蜈蚣猛一回头喷口毒雾,白母鸡摇晃几下就扭头慢慢飞回来了。

白母鸡眼泪汪汪地趴在春生怀里说:“我是你搭救的白母鸡,我看蜈蚣精要害你才这样做的,这蜈蚣精害了九十九个童男了,害了你凑够一百个就成仙了。我现在中了蜈蚣毒液,活不成了。

你把我的肉吃了,把我的冠子停在门前的石磖子上,蜈蚣就不敢来了,来也不敢沾你身。”白母鸡说到这就死啦。

春生没有吃白母鸡的肉,他把门前的石磖子顶上打扫干净,恭恭敬敬地把白母鸡停在上头,他们母子恋恋不舍地瞅着瞅着,白母鸡身上冒出一股香味来,一个劲儿往春生的鼻孔里钻,香味越大,鸡身子越小,最后只剩冠子了。说也怪,香味一没,春生就觉得小白和他成一个人了,鸡冠子也变成石头的啦。

后人听到春生停鸡冠的事,又见石磖子顶上真有一个鸡冠形的石头,就把这石磖子叫作鸡冠亭啦。

幼学民间故事2:矫娘

明朝的时候,湖北的穆思镗与广西的金律,同到山西去县令,都很清正廉明。

他们在外地为官,并没有带家眷去。在家里,穆思镗有一个女儿而金律的儿子同年出生的,说起来都十分般配,于是,便订下了儿女亲家。

没有多久,金律因为父亲死了,便请假回家守孝去了。

经过一个村镇,有一个叫李仁的人,武艺高强,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对女儿十分钟,叫女儿妆扮为男装,时时教她武艺,取名叫矫娘。

一天,矫娘刚好站在门口,见到金律从门前经过,急忙跑进去对她的父亲李仁说:“有一个官长从门外经过,他后面有几个人跟着,好像是强盗,出了这镇子必定会谋害官长,阿父何不去拯救?”

李仁道:“这关我们什么事,假装没看见就是了。”

矫娘道:“这不对,武艺在,虽然说是自我防,但是见到人家遇到了为难,而不上去解救,不是辜负所学了吗?”

李仁道:“好,该当急人之难,才不负了一武艺。”

急忙装束好追上去,来到城外的僻静之处,果然见到六七个人围着一辆车子,看形势是要准备抢夺客人的财物。

李仁喊道:“白天挡在道路上,想怎么样,难道没有王法了吗?”

众贼人见了李仁,便丢下车子,上来和李仁厮打。

矫娘担心父亲不敌,有什么闪失,也在后面跟了来,果然见父亲寡不敌众,准备要败下去了。

矫娘大喊一声,道:“儿来了!”

李仁心里大喜,见来了帮手,更加狠力和贼人相斗。

矫娘从小就学习弹弓,五十步以内,每发必中,贼人哪里还能抵挡,各自逃窜而去了。

金律见有人盗贼来抢劫自己,便李仁妇女击败了,便下来道谢,说:“多得义士相助,实在感激不尽。”

李仁道:“贼人刚去,官长就独自上路,恐怕贼人还要来谋害官长,还是先到寒舍休息一下,想个万全之策才好。”

金律觉得也是,便跟着李仁回去。

李仁左腿受了伤,血流不止。

金律写了一副药方,说:“这是一位异人的秘传之方,专门用来医治破伤的。”

李仁按照他他说的,配好药,服用了,不仅血止住了,一点也不痛了,很快就好了,于是,就把那方子珍藏起来。

金律感激李仁的解救之恩,见矫娘长得聪慧秀丽,对李仁道:“我有一个儿子,和金郎的年纪差不多,可叫他二人结义,拜为异姓兄弟。”

李仁笑着答应道:“好,好……”知道金律已误认为自己的女儿是男子了。

金律孤一人,幸好没有家眷的拖累李仁也送他到了半路,认为应当没事了,才辞别回去。

金律守孝期满之后,复了官职,又到了北方做官。这回由于要长久在外,便带着家眷一起到任上去了。

他想起了和穆思镗订的亲事,也想给儿子完婚了。

但是,当时穆思镗已罢官,回到了家乡湖北。

金律觉得路途遥远,什么事不方便,正为这事感到忧虑。

没过几天,忽然接到一封书信,里面说:叫公子到湖北去完婚。

金律十分欢喜,想这就好办一些,也写了书信答复,并写写好了儿子去湖北的期。

金公子金西庚便听从父亲之命,到湖北去完婚,还有一个从人跟他一起去。

准备到达湖北地界的时候,从人病死了。便只剩下金西庚一人踽踽独行,一路上辛苦不堪。

薄暮时候,到旅店投宿,便先有一人也住在那里。

那人问了金西庚从哪里来,去哪里做什么事?金西庚大略说了一下。

那人假装高兴起来,说:“小人赵才,正奉主人的差遣,前来迎接贵人,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赵才对金西庚可是百般奉承,言语卑恭。

金西庚年幼,看不出来有什么不对,也就相信了他。

赵才道:“公子为何没有仆从跟来呢?”

金西庚道:“从人病死了。租赁的车子等不了我,也自行去了。这里有租赁的车子吗?”

赵才道:“不需要了。在往前走几里,就有主人的亲戚,就可借一辆车子,坐着回去了。要是早早起来就走,天没黑就到那里了。”

金西庚十分欢喜。

店主的女儿听了他两人的谈话,便去告诉她的父亲,并说:“我看那个赵才心怀叵测,要是早早地上路,必定会谋害那位金公子,阿父你还是救救他吧!”

果然,天还没亮,赵才便叫店主开门,让他们上路。

店主对他的女儿道:“果然如此。他们一走,我便在后面紧紧跟着。你也快换行装,赶上去。”女儿答应了。

幼学民间故事3:蛐蛐擒凶

明朝嘉靖年间,江南泾县城里,有位男子名叫周志松,以画画卖画为生。这年秋天,他忽然不画画了,却迷上了斗蛐蛐。

周志松以前从未斗过蛐蛐,为了尽快学会斗蛐蛐,他一看见别人斗蛐蛐,就会一路小跑赶过去,仔细观察。日子一长,他便看出了一些门道,也能像模像样地斗蛐蛐了。

大概因他刚人行不久,斗蛐蛐的经验少,他总是输多赢少,很快便得了个“常败将军”的绰号,但正因为如此,愿意同他斗蛐蛐的人越来越多。

转眼,一年过去了。这天,周志松刚要出门去找人斗蛐蛐,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忽然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只古色古香的瓷罐。

那男子自我介绍叫马大根,住在县城西郊,听说周志松喜欢斗蛐蛐,因此慕名前来,要与周志松较量一番。

周志松点了点头,请马大根坐了下来。马大根把手中的那只瓷罐轻轻地放到了桌上。周志松拿眼一扫那只瓷罐,先是一愣,然后不动声色地仔细察看起来,紧接着,他心中一动:“这只瓷罐终于出现了!”

周志松也捧出一只装着蛐蛐的瓷罐放到了桌上。

两人将两只蛐蛐放在一只瓷罐里,工夫不大,便分出了胜负:周志松的蛐蛐斗败了马大根的蛐蛐。

马大根失神地望着周志松的那只蛐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怎么也想不明白:都说周志松是个“常败将军”,今天他的蛐蛐怎么这么快就赢了?

马大根哪里知道,以前,周志松与别人斗蛐蛐时,所使用的蛐蛐都是个小体弱的,因此总是输多赢少,而今天他所使用的蛐蛐却个大力猛,这样一来,马大根的蛐蛐岂能不败北?

看到马大根哭丧着脸,周志松轻松地说:“算了,我也不要什么赌注了,你那只瓷罐很好看,就用它抵赌注吧。还有,你能否告诉我这个瓷罐的来历呢?”

马大根叹了一口气,道:“这只瓷罐是我从邵东山的手里买来的。邵东山是我的朋友,住在县城东郊,上个月的一天,我去他家做客,在他家见到了这只瓷罐。我痴迷于斗蛐蛐,我一看见它,便知道它是一只用于养蛐蛐、斗蛐蛐的罐子,而且,它古色古香,很有些年头了,于是我就买下了它……”

马大根说完,又长叹了一声,留下那只瓷罐走了,周志松则悄悄地跟在了他的身后。

一路七弯八拐,终于,马大根走进了县城西郊的一幢房子里,显然,那是马大根的家。

望着马大根家的房子,周志松在心里头默默地盘算:马大根家的房子很是平常,不像是暴富之家,而且马大根虽然身材不小,但却很文弱,似乎做不了那么大的案子……看来,马大根所言不虚,下一步,我得去会一会那邵东山。

接下来,周志松便天天在县城东郊一带转悠,悄悄打听邵东山家住哪里,以及他的相貌、家境,以何为生。几天后,他终于得知:邵东山四十多岁,身材矮小,身体瘦弱,以种田为生,家境一般,而且,他并不喜欢斗蛐蛐。  周志松不禁感到很疑惑:邵东山也不像是暴富之人,而且以他的身体状况,似乎也做不了那么大的案子,但是,他既然不喜欢斗蛐蛐,那么,那只用来养蛐蛐、斗蛐蛐的瓷罐,为何出现在他的家里,并被他卖给了马大根?

左思右想一番后,周志松决定找个由头,结识邵东山,探一探虚实。

这天下午,周志松又来到县城东郊,藏在一棵大树的后面。不一会儿,从一幢房子里走出了一个男子,那个男子正是邵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