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经典历史人物典故

历史是一门兼具知识性、文化性与传承性的学科,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每一段文化传承都是通过历史故事为载体而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不仅是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课程知识的重要补充。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汉朝的经典历史人物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

汉朝的经典历史人物典故

汉朝的经典历史人物典故篇一:汉成帝和张放的乱世之恋

张放为汉成帝的男宠,参见《汉书·张汤传第二十九》。

汉成帝所爱的第一个人是张放,此人身居侯爵富平侯。古代爵位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公侯伯子男,侯排第二位,由此可见张放地位的高贵。张放小的时候就是个美少年,而且聪明伶俐--少年殊丽,性开敏。刘骜对他喜欢得不得了,而他也对刘骜痴心一片,于是两人恋爱了。为了表达自己的真心,刘骜送了他一个定情物--许皇后的“侄女”,让这个和皇家沾亲带故的“女孩儿”成为他的老婆,以抬高他的身份。结婚那天,现场极其铺张,光是刘骜的赏赐就达到数千万钱。

收下了定情物,张放更是对刘骜死心塌地,他经常和刘骜身穿便装化装成百姓,结伴出游,有意无意地还帮刘骜物色美女。而刘骜对他也是宠爱异常,他当时已经有许皇后、班婕妤等诸多皇宫佳丽,对她们却是全然有性无爱。反观张放,经常“与上卧起,宠爱殊绝”,就差个皇后的封号。

人从来都是看着别人的碗吃饭的。张放就凭一张俏脸蛋儿这么受宠,王太后的娘家人看不过去了。他们就在老太后面前煽风点火,合伙找了一个罪名把张放撵出了京城。刘骜权力有限,对太后一族无能为力,离别那天,只能和张放抱头痛哭。此后,刘骜把自己对张放深深的思念转化为权力的滥用,即一次次对其加官晋爵,聊以自慰。见面的机会少了,他们只好通过书信保持联系,把彼此的思念埋藏于字里行间。

汉朝的经典历史人物典故篇二:汉昭帝英年早逝之谜

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小儿子,八岁登基,二十一岁驾崩,在位十三年间,史称汉昭帝。对于汉昭帝之死,《汉书?昭帝纪》和《资治通鉴》均这般记载,“元平元年(前74年),……夏四月癸未,帝崩于未央宫”,不过寥寥数语,并没有提及死因和相关细节,让人疑窦顿生。汉昭帝是病死还是暴毙,是正常死亡还是死于非命,千百年来猜想不断。汉昭帝之死,也一直是史学界的一个难解之谜。

汉昭帝身体一向不错,《汉书?外戚传》称他“年五六岁,壮大多知”,“始冠,长八尺二寸”,从小壮得像头小牛,加上他自小锦衣玉食,养尊处优,还不至于二十一岁时就一命呜呼。有人妄加猜测,说权臣霍光为了长久把持朝政,秘密害死了汉昭帝,属于暗杀或谋杀,这种观点显然与史实相悖。笔者分析认为,汉昭帝虽然不是直接死于霍光之手,但他的死,终究跟霍光脱不开干系。

汉昭帝冲龄即,既无处事经验,也无理政本领,所以国家大事由首辅霍光处理,“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霍光成为“天下想闻其风采”(《汉书?霍光传》)的风云人物。按汉武帝送给霍光“周公背成王”那幅画的意思,是让霍光学“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返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史记?周本纪》),等汉昭帝长大后立即归还权力,急流勇退。然而到了“元凤四年……帝加元服”,理应亲政时,霍光仍不肯放权,“时政事壹决大将军光”(《资治通鉴》)。

权力是个怪东西,总让人为之去折腰,去追求,去扞卫,作为权臣如此,作为帝王更甚。汉昭帝年幼时,霍光“初辅幼主,政自己出”(《汉书?霍光传》),这无可厚非,也是汉武帝的遗命和嘱托。随着时间推移,汉昭帝成长成人,必然想收回权力,霍光仍不归政,这就说不过去了。念及霍光还算忠于汉室,更忌惮其在朝中的根基和势力,汉昭帝自知斗不过霍光,只能继续坐在龙椅上充当近似玩偶的傀儡皇帝,这让心气和天赋极高的汉昭帝感到很憋屈。至于班固所论“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时以成名,大矣哉!”,不过是汉昭帝的无奈之举罢了。

除了皇权旁落,汉昭帝在私生活上也受到了霍光的极大限制。汉昭帝九岁时,“穿淋池,广千步……乃命文梓为舟,木兰为枻……毕景忘归,乃至通夜”,让自幼长于深宫之中的汉昭帝玩得很欢畅,“帝大悦”,可惜好景不长,“及乎末岁,谏者多。遂省游荡奢侈,堙毁台池,鸾舟荷芰,随时废灭”,汉昭帝不得不就此作罢。能发动群臣扫皇帝兴趣的,也只有霍光了。此后十余年,一直到驾崩,汉昭帝再也没能感受“万岁为乐岂为多”(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下》)的乐趣。

霍光专权,除了限制汉昭帝玩乐,连宫闱之事也横加干涉。十二岁时,汉昭帝大婚,立上官桀之子上官安之女,也就是霍光的外孙女,年仅六岁的上官氏为皇后。抛开诸多人情因素,这终究是一桩政治婚姻,也是上官皇后被冷落的根源所在。后来,上官桀父子密谋造反失败后被霍光诛杀,夷灭宗族,牵连甚广,因“皇后以年少不与谋,亦光外孙,故得不废”(《汉书外?戚传》)。尽管没有废掉上官皇后,但经此一变,汉昭帝对皇后越发冷落,已经透漏出了对霍光的不满。

上官皇后毕竟是霍光的外孙女,又居后宫之首,霍光出于私心,“欲皇后擅宠有子,……言宜禁内……后宫莫有进者”,(《汉书?外戚传》),意思是说,霍光为了让外孙女获得专宠,增加怀孕几率,不许后宫诸妃嫔进御。对此,《汉书?五行志》也有记载,“光欲后有子,……禁内后宫皆不得进,唯皇后颛寝”,陪皇帝睡觉,替皇帝传宗接代,成为皇后一个人的专利,其他妃嫔一概靠边。

为了确保上官皇后专宠受孕,防止汉昭帝随意与其他宫嫔云雨,霍光干脆玩了手绝的,“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汉书?外戚传》)。穷绔,类似于现在形制的裤子,即开裆裤;多其带,即多用丝带缠绕。对于穷绔,唐代语言文字学家颜师古称:“穷绔有前后当(裆),不得交通也。”这样一来,汉昭帝连男欢女爱之事也不得随心所欲。有花不能采,有欲不能泄,每天只能和那位毫无感情甚至厌恶的上官皇后背对背,汉昭帝的心境和处境可想而知。

想当权不能当权,想玩不能玩,想宠幸宫嫔不能宠幸宫嫔,汉昭帝在权威、玩乐、性趣上均受到了权臣霍光的严格扼制。不能玩乐也就算了,但作为当朝皇帝,无实权可抓为一大恨;作为正常男人,无女人可御又为一大恨,如此毫无尊严、毫无活力的屈辱遭际,还不如一个王侯将相,不如一个平民百姓,你说他苦恼不苦恼,忿恨不忿恨,憋屈不憋屈?时间一长,汉昭帝也只有生病的份了。

汉昭帝身体出问题,史料角落中有零碎记载,如《汉书?五行志》云“元凤四年(前77年)……光欲后有子,因上侍疾医言”,《汉书?外戚传》云“光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等。从“左右及医皆阿意”中的“阿”(即迎合)字来看,汉昭帝所谓的“侍疾”和“体不安”,情况未必属实。一种可能,是霍光夸大其词,以阻止汉昭帝宠幸宫嫔;另一种可能,汉昭帝确是不舒服,但无大碍。这一年,汉昭帝十八岁。真正交代汉昭帝生病,而且病得不轻,文字隐藏在《汉书?杜周传》中,“昭帝末,寝疾,征天下名医,延年典领方药。”寝疾,说明病症加重,汉昭帝已经卧病在床。这一年,汉昭帝二十一岁。

从“侍疾”、“体不安”到“寝疾”,仅仅三年,就让一个原本生龙活虎的青年皇帝倒在了病床上。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光亡周公之德,秉政九年,久于周公,上既已冠而不归政”(《汉书?五行志》),以及对汉昭帝私生活的无耻干涉和横加限制,使汉昭帝有苦难言,有怨难诉,有忿难平,欲哭无泪,最终肝火内炽,病入膏肓。汉昭帝看似突然死亡,其实有个漫长的煎熬过程,他是因处处受制于霍光,长期郁闷憋屈而死。可以说,汉昭帝是中国历史上死得最憋屈的皇帝。

汉昭帝是被专权自私的霍光累年欺压而染病身亡,在当时应该不是什么秘密。至于《汉书?昭帝纪》对汉昭帝死亡记载的含含糊糊的只言片语,多半是霍光授意史官所为,历代权力斗争的胜利者概莫如是。不过,良心未泯、骨气刚硬的史官们还是在其他传志中留下了不少蛛丝马迹,用字字千钧的“春秋曲笔”记述了霍光的霸道和汉昭帝的憋屈。毕竟,那时距司马迁去世还不久。

汉朝的经典历史人物典故篇三:汉高祖刘邦高超的用人术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任何读这段文字的人,都会对张良、萧何、韩信的文韬武略佩服得五体投地。其实真正值得崇敬和景仰的,当首推汉高祖刘邦。

知人善任,对很多人来说,践行之委实不易。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刘邦年少“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才混了个泗水亭长的升斗小吏,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大洗牌中,他居然力挫群雄,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他成功的法宝是什么呢?一句话,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汉王朝建立的整个过程证明:张良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中起到了“参谋长”的作用,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大功臣。萧何输送士卒粮饷,支援前线作战,起到了“后勤部长”的作用。韩信用兵如神,多多益善,屡建奇功,在垓下大败项羽,一战定乾坤,起到了“总司令”的作用。

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大都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曹参是沛县的区区小吏;樊哙是宰狗的屠夫;夏侯婴是马车夫;周勃以编席为业,兼当吹鼓手帮人办喜、丧之事;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郦食其是穷书生;彭越、黥布是强盗。至于陈平,原是魏王咎的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他投归刘邦以后,被任以护军中尉之职。他曾建议用反间之计,使项羽不用谋士范增,并以爵位去笼络大将韩信,为汉朝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后来历任惠帝、吕后和文帝时的丞相,还配合周勃,粉碎了吕后的政变。若问他个人的历史,家里贫穷,做小官时,贪污受贿,又和嫂子关系暧昧,素有“盗嫂受金”之讥。而韩信呢?在他寄食于南昌亭长和漂母之家时,也受尽了豪门阔少的欺凌侮辱,有“使出胯下”的丑名。

就是这些看来出身不好的人,有的甚至称得上“鸡鸣狗盗”之徒,“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但都能为刘邦所用“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刘邦的精明之处在于用人如使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张良,韩国贵族,生活于高层,擅长权谋;萧何,沛县吏,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极富行政组织才能,故负责粮草;韩信,“项梁、项羽起事,仗剑从之”,有带兵之勇。此“三杰”,正是刘邦用其所长、各得其所所造就的。此外,樊哙,少以屠狗为业,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屡立奇功。陆贾,名为有口辩士,向刘邦呈《新语》12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后成为着名的政论家。

于是,刘邦手下,谋臣如雨,猛士如云,一时蔚为壮观。

刘邦的过人之处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刘邦的队伍里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了就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表示欢迎。比方说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就来投奔刘邦。又比方说陈平,他走的路更多——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因为不能发挥作用就投奔项羽,又不能发挥作用就再投奔刘邦,当陈平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前往汉营时,刘邦是“大悦之”,非常高兴。他问陈平,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的是什么职务啊?陈平说,担任都尉。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马上任命陈平做都尉。任命公布以后,汉营舆论哗然,很多刘邦的老随从不满意,所以就有人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但刘邦不予理睬。

正是由于刘邦这样的信任,陈平才愿意为刘邦效力。当时刘邦和陈平曾经有个谈话,刘邦问,你看我们现在和项羽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谁,请先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够出奇制胜,尽快地结束这场战争呢?陈平说,项羽多疑,我们可以使反间计,让项王不再信任手下的人,等于砍掉了他的左膀右臂,不就行了吗?刘邦说,这个主意好,那就请陈先生来操作吧。费用没有问题,马上拨款黄金四万斤(那个时候讲的黄金就是黄铜),随便你怎么用,不问出入。什么叫不问出入呢?就是不报销,不审计,你爱怎么花怎么花!只要给我把项羽搞掂了,节约下来的都归你自己。

对于人才,他们需要的不尽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和信任。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刘邦就有这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贡献的实实在在的肯定。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明白了刘邦是真正的按功劳而不是按亲疏行赏,一碗水端平后,公生明的效果就立竿见影。

论功行赏时,刘邦裁定:萧何第一。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刘邦的老成谋国。 为什么要定萧何为第一功臣呢?第一,萧何是革命元老,也是建国元勋,是跟刘邦一块儿起义的,且功勋卓着。第二,萧何至关重要的贡献,在于其及时抢救了大量的文书档案。当时刘邦打进关中,军队冲到咸阳城里后,那些将军们在干什么呢?抢东西,抢金银财宝,或者忙着抢女人。只有萧何冲进秦王朝的国家档案馆,把秦朝的地图、账本、各种文件资料全部保存了下来。最后刘邦一统天下的时候,对整个国家的形势,比方说哪个地方穷哪个地方富,哪个地方有些什么物产,有些什么情况,都了如指掌。

刘邦可以说是很懂得领导艺术的典范,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这样一来,他夺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

历史是一门兼具知识性、文化性与传承性的学科,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每一段文化传承都是通过历史故事为载体而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不仅是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课程知识的重要补充。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汉朝的经典历史人物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

汉朝的经典历史人物典故篇一:汉成帝和张放的乱世之恋

张放为汉成帝的男宠,参见《汉书·张汤传第二十九》。

汉成帝所爱的第一个人是张放,此人身居侯爵富平侯。古代爵位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公侯伯子男,侯排第二位,由此可见张放地位的高贵。张放小的时候就是个美少年,而且聪明伶俐--少年殊丽,性开敏。刘骜对他喜欢得不得了,而他也对刘骜痴心一片,于是两人恋爱了。为了表达自己的真心,刘骜送了他一个定情物--许皇后的“侄女”,让这个和皇家沾亲带故的“女孩儿”成为他的老婆,以抬高他的身份。结婚那天,现场极其铺张,光是刘骜的赏赐就达到数千万钱。

收下了定情物,张放更是对刘骜死心塌地,他经常和刘骜身穿便装化装成百姓,结伴出游,有意无意地还帮刘骜物色美女。而刘骜对他也是宠爱异常,他当时已经有许皇后、班婕妤等诸多皇宫佳丽,对她们却是全然有性无爱。反观张放,经常“与上卧起,宠爱殊绝”,就差个皇后的封号。

人从来都是看着别人的碗吃饭的。张放就凭一张俏脸蛋儿这么受宠,王太后的娘家人看不过去了。他们就在老太后面前煽风点火,合伙找了一个罪名把张放撵出了京城。刘骜权力有限,对太后一族无能为力,离别那天,只能和张放抱头痛哭。此后,刘骜把自己对张放深深的思念转化为权力的滥用,即一次次对其加官晋爵,聊以自慰。见面的机会少了,他们只好通过书信保持联系,把彼此的思念埋藏于字里行间。

汉朝的经典历史人物典故篇二:汉昭帝英年早逝之谜

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小儿子,八岁登基,二十一岁驾崩,在位十三年间,史称汉昭帝。对于汉昭帝之死,《汉书?昭帝纪》和《资治通鉴》均这般记载,“元平元年(前74年),……夏四月癸未,帝崩于未央宫”,不过寥寥数语,并没有提及死因和相关细节,让人疑窦顿生。汉昭帝是病死还是暴毙,是正常死亡还是死于非命,千百年来猜想不断。汉昭帝之死,也一直是史学界的一个难解之谜。

汉昭帝身体一向不错,《汉书?外戚传》称他“年五六岁,壮大多知”,“始冠,长八尺二寸”,从小壮得像头小牛,加上他自小锦衣玉食,养尊处优,还不至于二十一岁时就一命呜呼。有人妄加猜测,说权臣霍光为了长久把持朝政,秘密害死了汉昭帝,属于暗杀或谋杀,这种观点显然与史实相悖。笔者分析认为,汉昭帝虽然不是直接死于霍光之手,但他的死,终究跟霍光脱不开干系。

汉昭帝冲龄即,既无处事经验,也无理政本领,所以国家大事由首辅霍光处理,“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霍光成为“天下想闻其风采”(《汉书?霍光传》)的风云人物。按汉武帝送给霍光“周公背成王”那幅画的意思,是让霍光学“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返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史记?周本纪》),等汉昭帝长大后立即归还权力,急流勇退。然而到了“元凤四年……帝加元服”,理应亲政时,霍光仍不肯放权,“时政事壹决大将军光”(《资治通鉴》)。

权力是个怪东西,总让人为之去折腰,去追求,去扞卫,作为权臣如此,作为帝王更甚。汉昭帝年幼时,霍光“初辅幼主,政自己出”(《汉书?霍光传》),这无可厚非,也是汉武帝的遗命和嘱托。随着时间推移,汉昭帝成长成人,必然想收回权力,霍光仍不归政,这就说不过去了。念及霍光还算忠于汉室,更忌惮其在朝中的根基和势力,汉昭帝自知斗不过霍光,只能继续坐在龙椅上充当近似玩偶的傀儡皇帝,这让心气和天赋极高的汉昭帝感到很憋屈。至于班固所论“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时以成名,大矣哉!”,不过是汉昭帝的无奈之举罢了。

除了皇权旁落,汉昭帝在私生活上也受到了霍光的极大限制。汉昭帝九岁时,“穿淋池,广千步……乃命文梓为舟,木兰为枻……毕景忘归,乃至通夜”,让自幼长于深宫之中的汉昭帝玩得很欢畅,“帝大悦”,可惜好景不长,“及乎末岁,谏者多。遂省游荡奢侈,堙毁台池,鸾舟荷芰,随时废灭”,汉昭帝不得不就此作罢。能发动群臣扫皇帝兴趣的,也只有霍光了。此后十余年,一直到驾崩,汉昭帝再也没能感受“万岁为乐岂为多”(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下》)的乐趣。

霍光专权,除了限制汉昭帝玩乐,连宫闱之事也横加干涉。十二岁时,汉昭帝大婚,立上官桀之子上官安之女,也就是霍光的外孙女,年仅六岁的上官氏为皇后。抛开诸多人情因素,这终究是一桩政治婚姻,也是上官皇后被冷落的根源所在。后来,上官桀父子密谋造反失败后被霍光诛杀,夷灭宗族,牵连甚广,因“皇后以年少不与谋,亦光外孙,故得不废”(《汉书外?戚传》)。尽管没有废掉上官皇后,但经此一变,汉昭帝对皇后越发冷落,已经透漏出了对霍光的不满。

上官皇后毕竟是霍光的外孙女,又居后宫之首,霍光出于私心,“欲皇后擅宠有子,……言宜禁内……后宫莫有进者”,(《汉书?外戚传》),意思是说,霍光为了让外孙女获得专宠,增加怀孕几率,不许后宫诸妃嫔进御。对此,《汉书?五行志》也有记载,“光欲后有子,……禁内后宫皆不得进,唯皇后颛寝”,陪皇帝睡觉,替皇帝传宗接代,成为皇后一个人的专利,其他妃嫔一概靠边。

为了确保上官皇后专宠受孕,防止汉昭帝随意与其他宫嫔云雨,霍光干脆玩了手绝的,“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汉书?外戚传》)。穷绔,类似于现在形制的裤子,即开裆裤;多其带,即多用丝带缠绕。对于穷绔,唐代语言文字学家颜师古称:“穷绔有前后当(裆),不得交通也。”这样一来,汉昭帝连男欢女爱之事也不得随心所欲。有花不能采,有欲不能泄,每天只能和那位毫无感情甚至厌恶的上官皇后背对背,汉昭帝的心境和处境可想而知。

想当权不能当权,想玩不能玩,想宠幸宫嫔不能宠幸宫嫔,汉昭帝在权威、玩乐、性趣上均受到了权臣霍光的严格扼制。不能玩乐也就算了,但作为当朝皇帝,无实权可抓为一大恨;作为正常男人,无女人可御又为一大恨,如此毫无尊严、毫无活力的屈辱遭际,还不如一个王侯将相,不如一个平民百姓,你说他苦恼不苦恼,忿恨不忿恨,憋屈不憋屈?时间一长,汉昭帝也只有生病的份了。

汉昭帝身体出问题,史料角落中有零碎记载,如《汉书?五行志》云“元凤四年(前77年)……光欲后有子,因上侍疾医言”,《汉书?外戚传》云“光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等。从“左右及医皆阿意”中的“阿”(即迎合)字来看,汉昭帝所谓的“侍疾”和“体不安”,情况未必属实。一种可能,是霍光夸大其词,以阻止汉昭帝宠幸宫嫔;另一种可能,汉昭帝确是不舒服,但无大碍。这一年,汉昭帝十八岁。真正交代汉昭帝生病,而且病得不轻,文字隐藏在《汉书?杜周传》中,“昭帝末,寝疾,征天下名医,延年典领方药。”寝疾,说明病症加重,汉昭帝已经卧病在床。这一年,汉昭帝二十一岁。

从“侍疾”、“体不安”到“寝疾”,仅仅三年,就让一个原本生龙活虎的青年皇帝倒在了病床上。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光亡周公之德,秉政九年,久于周公,上既已冠而不归政”(《汉书?五行志》),以及对汉昭帝私生活的无耻干涉和横加限制,使汉昭帝有苦难言,有怨难诉,有忿难平,欲哭无泪,最终肝火内炽,病入膏肓。汉昭帝看似突然死亡,其实有个漫长的煎熬过程,他是因处处受制于霍光,长期郁闷憋屈而死。可以说,汉昭帝是中国历史上死得最憋屈的皇帝。

汉昭帝是被专权自私的霍光累年欺压而染病身亡,在当时应该不是什么秘密。至于《汉书?昭帝纪》对汉昭帝死亡记载的含含糊糊的只言片语,多半是霍光授意史官所为,历代权力斗争的胜利者概莫如是。不过,良心未泯、骨气刚硬的史官们还是在其他传志中留下了不少蛛丝马迹,用字字千钧的“春秋曲笔”记述了霍光的霸道和汉昭帝的憋屈。毕竟,那时距司马迁去世还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