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间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

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本站小编就和大家讲述一下。

中华民间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春节

春节,又称农历新年、大年,俗称过年,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过年的习俗,起源是一只叫“年”的怪兽。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十分害怕。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后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元宵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被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过了好久才想出个法子,决定在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清明节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关于清明节,有这样一个传说:

当年晋国公子重耳遭陷害四处流亡,一个名叫介子推的随行大臣曾经在他快要饿死的时候,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给他吃挽救了他的生命。后来公子重耳回国当上了晋国国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晋文公,封赏了所有跟随他流亡的大臣,却惟独忘了自己的恩人介子推,等他想起来,介子推已经带着母亲躲进树林里,谁请都不出来,于是晋文公就将树林点燃,想将他逼出来。可是树林都烧光了也不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派人四处搜查发现介子推抱着一棵柳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十分后悔。以后每一年的那一天,晋文公都将柳条发给大臣们,以怀念介子推,并规定在这一天禁止生火,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禁止生火的习俗已经没有了,而插柳,扫墓以怀念故人的习惯一直保留着。

  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端午节

吃粽子赛龙舟,可谓是端午节独具一格的风格。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每年端午节都会举办赛龙舟,除此之外,在那天,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直到大雨过后抛进水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有传说,端午节的由来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七夕节

现代,七夕节又被人们正式地称为“爱情节”。

相传很久以前,天上的诸仙女一起下凡,老实小伙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十分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双牛皮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天河便出现了,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指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

相传,目莲历经千辛万苦才到阴府,见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母亲,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了。从此七月十五这一日便演变成了祭祀已故亲人的中元节。

  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中秋节

中秋节,象征着阖家团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赏月,是中秋节扎根在中国人心底最重要的意义。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中秋”,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相传之前天上同时有10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大英雄后羿射下了天上的9个太阳,才使得民间天下太平。后来,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得来了可以成仙得道的灵药,便把它交于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保管。谁料此事却被坏人得知。

有一天,后羿外出打猎,只留嫦娥一人在家。坏人趁机逼迫嫦娥交出不老灵药,嫦娥自知自己不是坏人的对手,情急之下便一口吞下灵药,从此便成了仙子,居住在月亮中的广寒宫内。

后羿回到家后悲痛欲绝,但却无能为力。后来,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每年月圆之夜,后羿就便下人摆设香案,遥祭在月宫中的妻子。后来,人们听闻嫦娥成仙了,也纷纷在月圆之日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仙子祈求平安吉祥。

从此,中秋节拜月便成了一种习俗。

  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重阳节

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一日,又称为“重九”。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才被立为老人节。

关于重阳节,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

很久以前,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很伤心,所以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终于打听到一位法力高强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拜那位长老为师学习仙法。学满回家时恰好是九月初九。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凭借着高超的技能,恒景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中华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

形成

中华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会”的法律体制。是构成区域文明国家的基本框架。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由猿到人类,文明进化发展得产物。

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

文献记录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得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完成,后来得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每个中华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与形成的必要条件。

发展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生活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对历史人物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中华传统节日的相关诗词

元会诗(魏)曹植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

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尊卑列叙,典而有章。

衣裳鲜洁,黼黻玄黄。

清酤盈爵,中坐腾光。

珍膳杂遝,充溢圆方。

笙磐既设,筝瑟俱张。

悲歌厉响,咀嚼清商。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

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

皇家荣贵,寿考无疆。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元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七夕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本站小编就和大家讲述一下。

  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春节

春节,又称农历新年、大年,俗称过年,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过年的习俗,起源是一只叫“年”的怪兽。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十分害怕。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后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元宵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被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过了好久才想出个法子,决定在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清明节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关于清明节,有这样一个传说:

当年晋国公子重耳遭陷害四处流亡,一个名叫介子推的随行大臣曾经在他快要饿死的时候,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给他吃挽救了他的生命。后来公子重耳回国当上了晋国国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晋文公,封赏了所有跟随他流亡的大臣,却惟独忘了自己的恩人介子推,等他想起来,介子推已经带着母亲躲进树林里,谁请都不出来,于是晋文公就将树林点燃,想将他逼出来。可是树林都烧光了也不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派人四处搜查发现介子推抱着一棵柳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十分后悔。以后每一年的那一天,晋文公都将柳条发给大臣们,以怀念介子推,并规定在这一天禁止生火,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禁止生火的习俗已经没有了,而插柳,扫墓以怀念故人的习惯一直保留着。

  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端午节

吃粽子赛龙舟,可谓是端午节独具一格的风格。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每年端午节都会举办赛龙舟,除此之外,在那天,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直到大雨过后抛进水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有传说,端午节的由来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七夕节

现代,七夕节又被人们正式地称为“爱情节”。

相传很久以前,天上的诸仙女一起下凡,老实小伙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十分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双牛皮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天河便出现了,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指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

相传,目莲历经千辛万苦才到阴府,见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母亲,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了。从此七月十五这一日便演变成了祭祀已故亲人的中元节。

  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中秋节

中秋节,象征着阖家团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赏月,是中秋节扎根在中国人心底最重要的意义。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中秋”,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相传之前天上同时有10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大英雄后羿射下了天上的9个太阳,才使得民间天下太平。后来,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得来了可以成仙得道的灵药,便把它交于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保管。谁料此事却被坏人得知。

有一天,后羿外出打猎,只留嫦娥一人在家。坏人趁机逼迫嫦娥交出不老灵药,嫦娥自知自己不是坏人的对手,情急之下便一口吞下灵药,从此便成了仙子,居住在月亮中的广寒宫内。

后羿回到家后悲痛欲绝,但却无能为力。后来,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每年月圆之夜,后羿就便下人摆设香案,遥祭在月宫中的妻子。后来,人们听闻嫦娥成仙了,也纷纷在月圆之日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仙子祈求平安吉祥。

从此,中秋节拜月便成了一种习俗。

  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重阳节

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一日,又称为“重九”。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才被立为老人节。

关于重阳节,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

很久以前,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很伤心,所以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终于打听到一位法力高强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拜那位长老为师学习仙法。学满回家时恰好是九月初九。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凭借着高超的技能,恒景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