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语录名言

1.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于丹论语语录名言

2.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4.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5.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6.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遗憾。

7.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8.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9.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10.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11.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感情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12.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13.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持。

14.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15.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16.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17.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18.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19.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20.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21.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22.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司马牛,四海之内皆兄弟,子何患无兄弟乎

化解遗憾的最好的态度就是,首先用最短的时间来承认遗憾的存在,其次要用最大的努力来尽量弥补遗憾。

心灵的量是无穷的,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的困难与敌人,只要内心的从容与镇定就可以战胜一切,要有内心的勇敢,坦然地面对身边的人和事情。智者不失人也不失言。机遇是垂青于有准的人,这就是坦荡荡的心境。

还是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吧,一切都有因果的,想到佛家的参道,做一个善良的人,乞得内心的平静。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也就是说,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更要看每一个老百姓内心的感受他觉得安全吗?他快乐吗?他对他的生活真正有认同吗?

但等到1996年再参加调查时,发现这个(幸福)指数下跌到了68%。

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它说明,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有可能存在极为复杂的心灵困惑。

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

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于丹《论语》心得之二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

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

于丹《论语》心得之三

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这是当代社会特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

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那么,在其位,怎么谋其政呢?

首先是做事的原则。

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你不要打扰他们太久,不要惊扰了他们的伤痛,你应该悄悄地从他们面前经过。

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而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他的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

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他可以忘却一己的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

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内心忠诚的公民,然后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它是把学到的知识当成工具,当成一种技能,以之谋一份职业,为自己谋一份福利。

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极潦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

读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有一种疑问:儒家讲天下己任是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吗?

其实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权利最大化为前提的。他让你在此基础上尽量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陶渊明的意义,不在于在诗中构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他是田园诗创作的鼻祖,中国的隐逸之宗。陶渊明的生活条件虽极其简陋,但他活得却很欢乐。《南史?隐逸传》记载说,陶渊明自己不解音律,却蓄素琴一张,这张琴连弦都没有,就是那么一段木头。他每有会意,就抚弄这段木头,说是弹琴,而且弹得很投入,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全都寄寓其中,有时弹着弹着就痛哭失声。

其实这个寓言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的联系。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也就来自于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同良朋益友间的切磋交流。

1、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2、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3、《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4、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

5、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6、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

7、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 它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8、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9、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10、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11、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12、最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13、陶渊明的意义,不在于在诗中构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14、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15、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1.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2.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4.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5.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6.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遗憾。

7.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8.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9.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10.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11.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感情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12.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13.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持。

14.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15.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16.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17.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18.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19.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20.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21.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22.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司马牛,四海之内皆兄弟,子何患无兄弟乎

化解遗憾的最好的态度就是,首先用最短的时间来承认遗憾的存在,其次要用最大的努力来尽量弥补遗憾。

心灵的量是无穷的,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的困难与敌人,只要内心的从容与镇定就可以战胜一切,要有内心的勇敢,坦然地面对身边的人和事情。智者不失人也不失言。机遇是垂青于有准的人,这就是坦荡荡的心境。

还是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吧,一切都有因果的,想到佛家的参道,做一个善良的人,乞得内心的平静。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也就是说,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更要看每一个老百姓内心的感受他觉得安全吗?他快乐吗?他对他的生活真正有认同吗?

但等到1996年再参加调查时,发现这个(幸福)指数下跌到了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