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希陶简介

蔡希陶

蔡希陶简介

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已去世多年,但云南人民仍缅怀着他的丰功伟绩。希陶1911年生于浙江东阳,1930年进入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植物学研究。当了解到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的云 南尚无一位中国植物学家到那里去考察、收集标本时,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毅然决定奔赴当时被称之为“蛮荒之地”的云南考察,先后到昭通、怒江、红河、文山等地采集植物标本10000多号,叩开了云南这个植物王国的大门。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希陶迁到昆明,1938年在黑龙潭创办了我省第一个生物研究所——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 (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这个研究所成为中国植物研究的中心,也成为不少南迁科学家的栖身之地。蔡希陶努力维持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和工作,为云南科研机构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希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科研事业建设中。1951年,中央橡胶工作会议决定开展寻找橡胶宜林地的工作。蔡希陶受此重任,与秦仁昌、冯国楣等植物学家一道,在边境尚不安宁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赴德宏、盈江、文山等处开展工作,最后终于确认:在我国北纬21°—23°之间的广阔土地上,是适宜橡胶栽培生长的地区。此后,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几十万橡胶大军在这一地区摆开战场,一座座橡胶园拔地而起,中国有了自己的橡胶工业。蔡希陶在科研中,始终把植物学研究与资源开发、国民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蔡希陶常说:“我的论文要写在大地上。”云南香料植物极为丰富,但当时形成大宗香料产品的不过6种左右,其中的樟油、桉叶油、香叶天竺油即是蔡希陶亲自领导早期研究、倡导发展的。在对云南樟油的研究中,他带领科技人员数次前在勐海等地采集标本和收集油样,发现了若干有价值的品种。他与蔡宪元教授还发现云南精樟油化学成分多样性的苗头,使樟油的开发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早在40年代末,蔡希陶便引进了直杆蓝桉,印年代初他又发现直杆桉叶芳香油与蓝桉油化学成分品质相同,但直杆桉木材不扭曲,比蓝按优越。他正式确定直杆按的学名,并指出其发展前景。现在,云南桉叶油已成为云南香料出口的大宗产品。香叶天竺葵是云南内销出口的重要芳香油,也凝聚着蔡希陶的汗水。蔡希陶通过对紫胶寄生树的多次调 查,认为云南发展紫胶很有前途,建议成立紫胶工作站(即云南省紫胶研究所的前身)。云南省紫胶生产如今已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逾亿元。

蔡希陶还与吴征镒一道提出了一个观点:在热带自然环境里,研究人工植物群落不仅有科学价值,而且对于热带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长远的意义。依照这个观点,他的学生、著名生物生态学家冯耀宗提出模拟热带雨林种类丰富、结构复杂的特点,创造既有高生态效应,又有高生物产量(经济效益)的人工植被类型,以解决我国热带雨林地区的开发和保护问题,研究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模拟自然群落建立人工群落的课题。经过20多年努力,在西双版纳和海南岛,胶茶人工群落正在产生巨大的效益。

1958年,蔡希陶又把目光投向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的西双版纳。他带领科技人员、工人在小勐仑的一个荒岛上披荆斩棘,建立起我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园。他把植物资源综合研究作为主要方向和特色,在园内设有植物分类、植物化学、引种驯化、经济植物以及人工植物群落等研究部门,形成一个从植物资源调查、植物分类和化学着手,进而引种驯化和开发利用的综合研究群体,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热带植物研究基地。

蔡希陶呕心沥血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所培养的学生现已成为云南植物学界的栋梁之才。

蔡希陶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献身科学、不惧艰险、热爱人民、勇于奉献的精神,将永远被云南人民铭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