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成语典故集萃

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10个成语典故,欢迎阅读:

10个成语典故集萃

1、不入虎穴

东汉时,汉明帝召见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shàn)善王交朋友。班超带着一队人马,不怕山高路远,一路跋涉,千里迢迢,来到了新疆。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班超向主人说明来意,鄯善王很高兴。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严密。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不是被大火烧死,就是被乱箭射死。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

“不入虎穴”这个成语常和“焉得虎子”连用,意思是说,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

2、割席分坐

汉朝时,有两个读书人,一个叫管宁,一个叫华歆(xīn)。他们感情很好,不仅在同一个地方读书,而且形影不离。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到院子里锄草,忽然发现了一块金子。当时,管宁视若无睹,仍旧挥动锄头,而华歆却动心了,立刻拾起了金子,放在一边。

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一同坐在席上读书。忽然有坐着轿子的官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了书本,跑出去看。管宁见华歆这样不专心,又羡慕做官的人,再加上发现他见到了金子动心的事,就坚决地割断了并坐在席子,把座位分开,面色严肃对对华歆说:“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后来人们常用“割席分坐”这个成语表示跟朋友绝交。

3、梁上君子

东汉时期,在颍(yǐng)川有个县官叫陈实,他办事公正,很有声望。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溜进了陈实的家里,躲在房梁上,被陈实发现了。他没有喊叫,装着没有看见一样。他穿好衣服后,就把儿孙们叫醒来到自己住的房间里,非常严肃地对他们说:“你们长大了一定要爱惜名声,从严要求自己,不能做那些损害别人的事。有些人原来并不坏,而是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染上了坏习惯,慢慢地变坏了的。这些人如果严格要求自己,也可以做君子的。”陈实说到这里,马上用手指向房梁上边说:“你们看,梁上的那位君子堕(duò)落到了这般地步,是慢慢地变成的啊!”

躲在梁上的小偷听到后,又惭愧,又惊慌,连忙从房梁上跳下来,向陈实磕头认罪。陈实的儿孙们要找绳索捆绑小偷,但被他制止了。陈实见小偷苦苦求饶,便说:“看你这个样子,并不像个坏人,你大概是因为生活上贫困,才不得不这样做的吧?”说完,让家人取出两匹绸缎,送给小偷,劝他改邪归正。小偷痛哭流涕,感恩不尽地一再表示今后绝不当小偷了,要重新做人。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梁上君子”这句成语。“梁上君子”被用作小偷、窃贼的代称。后来“梁上君子”还用来比喻那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脱离实际的人。

4、大器晚成

东汉末年,有个叫崔琰(yǎn)的人。他从小喜欢舞枪弄棍,不好读书。到了二十多岁才开始求师爱学。由于他很有灵气,再加上学习刻苦,所以他后来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受到曹操的器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性情沉默,不好讲话,人看起来也不很聪明,所以很多人看不起他,甚至贬他才智不足,认为他没有出息。崔琰却不这么看,他常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显露头脚,崔林年纪大些的时候,一定会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做了很大的官。

成语“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5、孔融让梨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成语“孔融让梨”,后来常指懂礼貌,善谦让。

6、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yí)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梅子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7、煮酒论英雄

东汉末,曹操挟(xié)天子以令诸候,势力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tāo)晦(huì)之计。关云长和张飞蒙在鼓里,说刘备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

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曹操不动声色对刘备说,“在家做的大好事!”说者无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将刘备吓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曹操说,刚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见此梅,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听后心神方定。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zūn)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hān),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使君,请问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备的心理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于是说:“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英雄呢?”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到地下。正巧突然下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时才放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连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疑刘备了。

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10个成语典故,欢迎阅读:

1、不入虎穴

东汉时,汉明帝召见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shàn)善王交朋友。班超带着一队人马,不怕山高路远,一路跋涉,千里迢迢,来到了新疆。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班超向主人说明来意,鄯善王很高兴。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严密。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不是被大火烧死,就是被乱箭射死。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

“不入虎穴”这个成语常和“焉得虎子”连用,意思是说,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

2、割席分坐

汉朝时,有两个读书人,一个叫管宁,一个叫华歆(xīn)。他们感情很好,不仅在同一个地方读书,而且形影不离。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到院子里锄草,忽然发现了一块金子。当时,管宁视若无睹,仍旧挥动锄头,而华歆却动心了,立刻拾起了金子,放在一边。

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一同坐在席上读书。忽然有坐着轿子的官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了书本,跑出去看。管宁见华歆这样不专心,又羡慕做官的人,再加上发现他见到了金子动心的事,就坚决地割断了并坐在席子,把座位分开,面色严肃对对华歆说:“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后来人们常用“割席分坐”这个成语表示跟朋友绝交。

3、梁上君子

东汉时期,在颍(yǐng)川有个县官叫陈实,他办事公正,很有声望。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溜进了陈实的家里,躲在房梁上,被陈实发现了。他没有喊叫,装着没有看见一样。他穿好衣服后,就把儿孙们叫醒来到自己住的房间里,非常严肃地对他们说:“你们长大了一定要爱惜名声,从严要求自己,不能做那些损害别人的事。有些人原来并不坏,而是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染上了坏习惯,慢慢地变坏了的。这些人如果严格要求自己,也可以做君子的。”陈实说到这里,马上用手指向房梁上边说:“你们看,梁上的那位君子堕(duò)落到了这般地步,是慢慢地变成的啊!”

躲在梁上的小偷听到后,又惭愧,又惊慌,连忙从房梁上跳下来,向陈实磕头认罪。陈实的儿孙们要找绳索捆绑小偷,但被他制止了。陈实见小偷苦苦求饶,便说:“看你这个样子,并不像个坏人,你大概是因为生活上贫困,才不得不这样做的吧?”说完,让家人取出两匹绸缎,送给小偷,劝他改邪归正。小偷痛哭流涕,感恩不尽地一再表示今后绝不当小偷了,要重新做人。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梁上君子”这句成语。“梁上君子”被用作小偷、窃贼的代称。后来“梁上君子”还用来比喻那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脱离实际的人。

4、大器晚成

东汉末年,有个叫崔琰(yǎn)的人。他从小喜欢舞枪弄棍,不好读书。到了二十多岁才开始求师爱学。由于他很有灵气,再加上学习刻苦,所以他后来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受到曹操的器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性情沉默,不好讲话,人看起来也不很聪明,所以很多人看不起他,甚至贬他才智不足,认为他没有出息。崔琰却不这么看,他常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显露头脚,崔林年纪大些的时候,一定会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做了很大的官。

成语“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