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合1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合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

(甲)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2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左传》或《左传·庄公十年》,相传作者是左丘明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小信未孚(使人信服 ) ②小大之狱(案件)

③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④望其旗靡(倒下)

3.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2分)

答:战前——鲁浅陋; 曹 有远谋 。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 曹 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 曹细说原委(举出1例,即得1分)。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1分)

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答:(1)政治方面:1分。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1分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3分)

答: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学生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记2分)

(甲)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文章出自于《孟子 告子下》,孟子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1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苦其心志 (使……痛苦) (2)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 辅佐)

(3) 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4) 人恒过,然后能改(犯过失)

3、本文从哪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益处?(2分)

答:造就人才 治理国家

4.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 (2分)

5.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3分)

答: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2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粗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2.解释加粗的词语。

(1)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

(2)忠之属也_____________

(3)公问其故_____________

(4)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1)谋划(2)类(3)缘故(4)振作

3.(1)尽了自己本分内的事,可以凭此作战。

(2)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意对即可)

4.取信于民;详察敌情;上下一心;指挥得当; 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3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选出下面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又何间焉(参与)

B、必以信(相信)

C、虽不能察(明察)

D、小大之狱(案件)

2、选出下而各组中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未能远谋/弗敢加也

B、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

C、虽不能察/老妪力虽衰

D、弗敢加也/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己经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了,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4、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16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1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②。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公主即还宫诉帝3,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4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

【注】

1[苍头]奴仆。

2[骖乘]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其任务在于随侍尊者。

③[帝]指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湖阳公主是他的姐姐。

4[小黄门]泛指宦官。

5[强项令]硬脖子县令。强,硬。项,脖子。

14.下面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B.使宣叩头谢主长跪而谢之

C.公将鼓之欲棰杀之D.何以战 欲何言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一鼓作气 翻译:

(2)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翻译:

16.【甲】【乙】两文都有君臣相对的场面。面对鲁庄公,臣民曹刿为鲁庄公指明 1才是作战取胜的条件,鲁庄公请曹刿同行参战;面对光武帝,县令董宣据理力争,誓死不认罪,光武帝2,3。(3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C(2分)

15.答案示例:(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2分)

(2)董宣两手撑着地,终究不肯低头。(2分)

16.答案示例:1取信于民2称他为“强项令”(将其赦免)3赐钱三十万

(共3分,每空1分)

参考译文:

董宣做了洛阳县令。湖阳公主的奴仆大白天杀了人,于是藏在公主家,官吏不能捉到他。等到公主出行,让这个奴仆在车右边陪乘,董宣在夏门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拉住马,用刀在地上一画,大声列举公主的过失;呵斥这个奴仆下车,就地处决了他。

公主立即回到宫中向皇帝诉说,皇帝大怒,叫来董宣,想要用棍棒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让我说一句话就死。”皇帝说:“你想要说什么?”董宣说:“陛下您有圣明道德使国家中兴,可是放纵奴仆杀人,将要凭什么治理天下呢?我不用棍棒打,请允许能够自杀!”他立即用头撞柱子,鲜血流了满脸。皇帝命令小宦官抓住了他。皇帝让董宣磕头向公主道歉,董宣不听从;小宦官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着地,终究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你当百姓时,敢藏匿犯死罪逃跑的人,官吏都不敢到你家来查。现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制服一个县令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不能跟百姓一样!”于是下令:“硬脖子县令出去吧。”赏赐了他三十万钱。董宣把它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5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弟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小惠未犏,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首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们都赞誉曹刿,但文中另一角色——鲁庄公,你认为他是否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在课文中任选一段,依据原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改写成现代文。要求:不能仅仅翻译过来了事,要在文章中体现人物的远见卓识。字数不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参与。

(2)鄙陋。

(3)丝织品。

(4)倒下。

2.D

3.小的恩惠不能普遍,人民是不会跟从的。

4.语言描写。议论。

5.(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7.鲁庄公平庸无能,但还能听取合理的意见,不一意孤行,说明他还不是一个昏君。(意对即可)

8.“略”。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6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抵得上)。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当将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全)更(改)约束(规定),易置(撤换)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公将鼓之。( ) (2)既克,公问其故。( )

(3)以天下莫能当。( ) (4)秦悉坑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3.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请写在下面。(2分)

4.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1)击鼓(2)已经 (3)认为 (4)曾经(每空1分)

2.(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意思对即可)(1分)

(2)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军队就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都活埋了(意思对即可)。(1分)

3.纸上谈兵(1分)

4.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2分) 答案示例: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赵括的“谈兵” 只抱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不会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判断,只会夸夸其谈。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如: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读懂选文,再用成语概括标题即可。

4、此题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0~14 题。(14 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

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 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 分)

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⑵然后襄公 鼓. 之 鼓:

11.下 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⑵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 分)

答:

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分)

答:

【答案】

10.(1)战胜(攻破) (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

11.C(ABD 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 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12 .(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13.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 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 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1 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 以取胜。因此,鲁庄 公“鄙”。

14.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十年春,齐师伐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郦道元《三峡》)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2、理解文段内容,然后填空。

(1)本文涉及到_______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__________。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均用原句答)

3、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l)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1)齐鲁长勺之战;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去访察,但也要根据实情来对待。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很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均意合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后面问题。(13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景公举兵欲伐鲁

景公举兵欲伐鲁,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鲁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今君好酒而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其君离,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

公曰:善。遂果不伐鲁。

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

(2)忠之属也 属:_______

(3)德足以安其国 安:_______

(4)遂果不伐鲁 遂:_______

20、下面加点词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代词,如何迎战) 伯禽之治存焉(结构助词,的)

B.何以战(介词,凭、靠) 政足以和其民(介词,用来)

C.虽不能察(连词,虽然) 问于晏子(介词,向)

D.其乡人曰(代词,曹刿的) 其君离(代词,指百姓)

21、翻译下面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曹刿和晏子都认为作战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队长两篇短文,简要分析曹和晏子分别具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1)参与 (2)类 (3)使安定 (4)于是

20、C.

21、(1)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 (2)征收赋税沉重,下令频繁,不能够使人民和乐。

22、修明政治,得到人民的拥护,上下和谐。

23、例:曹刿关心国事,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晏子机智善变,敢于进谏,一心为国。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0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肉 食 者 谋 之 (2)弗 敢 加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

2. (1)通“遍”,遍及,普遍 (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

3.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4.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

5.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1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2分)

①彼竭我盈: ②惧有伏焉: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小题3:下面各句中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公将驰之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B.①战于长勺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①登轼而望之②学而不思则罔

D.①吾视其辙乱②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4:通过对选文的阅读,谈谈你对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害怕

小题1: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气势,第二次击鼓就气势衰退,第三次击鼓气势就消失殆尽。

小题1:B

小题1:曹刿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深谋远虑,冷静沉着。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加点字意思的能力。B项中“于”的意思都为“在”。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章对“曹刿”的具体描写来分析该人物形象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2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 又何间焉 __________________

② 牺牲玉帛__________________

③ 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

④ 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 又何间焉 (参与)

② 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

③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④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2、 ① 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②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3、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 取信于民

4、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意思对即可)

5、例 1: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 义战胜了邪恶。 例2:八年抗日战争,日寇践踏我国土,山河破碎。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弱胜强,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意对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短文,完成第11第14题。(15分)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更约束(规定),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1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①公将鼓之。 ( ) ②既克,公问其故。 ( )

④秦悉坑之。 (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分)

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答:

21.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并说说成语的意思。(3分)

成语: (1分)

意思:

22.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9.该题考的是理解常用的文言词。(4分)

(1)击鼓(进军) (2)已经 (3) 埋

20.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谈兵事,他的父亲不能驳倒他,却不说(赵括)善于打仗。(2分)

21.该题考的是成语。(3分)参考答案:纸上谈兵(1分)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发空议论。(2分)(没有比喻义,只给1分)

22.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3分) 答案示例: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赵括的谈兵 只抱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只会夸夸其谈,没有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各2分)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4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尝①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②。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③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④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⑥其脑,果腹而去。

注:①尝:曾经②而势稍不及,及:到,到达。③若将,若:好像。④待:防备。⑤飙:像疾风一样。这里指迅速。⑥盬(gǔ):吸饮。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公将鼓之: (2)再而衰:

(3)如是者三四次: (4)果腹而去: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19.甲文中鲁国军队抓住有利时机克敌制胜是在 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时,乘其不备,置蛇于死地。 (2分)

20.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什么启发?(3分)

21.甲乙两文说明的一个共同道理是(2分)

参考答案:

17、(1)击鼓(2)第二次(3)像这样(4)离开

18、(1)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蜘蛛乘蛇不防备,迅速悬丝垂下,盘踞在蛇的头上。

19、辙乱旗靡 以首俯地

20、示例一: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示例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21、弱者如果能抓住时机。也可以战胜强者。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5

《曹刿论战》 阅读下列两段选文,完成6—10题。(12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的字。(2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后襄公鼓之 鼓: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2分)

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

2.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3.(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鲁庄公“不鄙”。理由合理得分,结合选文或全文内容作答均可

5.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