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说课稿汇总七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数学说课稿汇总七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是学习三角函数定义后安排的一节继续深入学习的内容,是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工具,是整个三角函数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中学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A、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猜想出两个公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基本关系式在两个方面的应用:

1)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能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

2)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B、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想;通过求值、证明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例题与练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知识迁移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同角三角函数函数基本关系在解题中的灵活选取及使用公式时由函数值正、负号的选取而导致的角的范围的讨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接触三角函数的内容,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对这一方面的内容既感到新鲜又感到陌生,很有好奇心,跃跃欲试,学习热情高涨。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采取诱思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类比、讨论、总结、证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主动探究中汲取知识,提高能力。

2、学法分析: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逐步解决问题.数学学习必须注重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突出数学本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

例1、设计意图:已知一个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便可运用基本关系式求出其它三角函数值。在求值中,确定角的终边位置是关键和必要的。有时,由于角的终边位置的不确定,因此解的情况不止一种。本题主要利用的数学解题思想是:分类讨论

例2、设计意图:

(1)分子、分母是正余弦的一次(或二次)齐次式,注意所求值式的分子、分母均为一次齐次式,把分子、分母同除以 ,将分子、分母转化为 的代数式;还可以利用商数关系解决。

(2)“化1法”,可利用平方关系 ,将分子、分母都变为二次齐次式,再利用商数关系化归为 的分式求值;

五、教学反思

如此设计教学过程,既复习了上一节的内容,又充分利用旧知识带出新知识,让学生明白到数学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每一节内容都应该把它牢固掌握;在公式的推导中,教师是用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关系式,多让学生动手去计算,体现了&qut;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探索得材料,研究获本质,思维促发展&qut;的教学思想。通过两种不同的例题的对比,让学生能够明白到关系式中的开方,是需要考虑正负号,而正负号是与角的象限有关,角的象限题目可以直接给出来,但有时是需要已知条件来推出角可能所在的象限,通过分析,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了。

由于课堂在完成例题及变式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与尝试,故对学生的检测只能安排在课后的作业中,作业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能否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可以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下节课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加以评讲,并设计相应的训练题,使学生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

数学说课稿 篇2

尊敬的评委们,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25~26页第十册《长方体的表面积》。

一、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显得有点抽象。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灵活解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五、教法、学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剪刀。

七、教学设计:

本着让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就创设如下情景:(今天是聪聪妈妈的生日)聪聪:“妈妈,生日快乐!”妈妈:“真乖,礼物包装得真精美!妈妈考考你,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 聪聪“……”我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这一设计意在赋于教材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二个环节:实践探索、获取新知。(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我请学生闭上眼睛,触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这一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第二个活动: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为每组准备了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体,让他们利用这个长方体,通过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并结合它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期间,我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大约经过10分钟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后,我就会让各小组汇报,估计情况如下: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立体图,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相加;第二种:(电脑演示)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种: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 从而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老师及时的点拨,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学生没能发现以下这种方法,我就适时地指导学生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引导学生把长方体纸盒分成侧面和上下面两大部分,从而挖掘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底面周长×高+长×宽×2。至此,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并确定最简算法,使计算优化。

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因此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第三个活动:运用公式,尝试解题。

对于例1,我继续放手让学生从刚才发现的方法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教数学”为“用数学”。

第三个环节:应用新知,培养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础练习,照顾全面。

我让学生独立完成 “做一做”,让他们通过说理、比较,进一步巩固知识,又为解决下面的变式练习作好铺垫。

第二层:回应情景,发散思维。

这时,我又巧妙地请出聪聪,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解疑。聪聪:“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同学们,帮我算算吧!看谁算得快,算得妙!”

这一题既回应了情景,又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明白:当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乘4加正方形的面积乘2来计算,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是很多的,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我还及时地教导学生要学会感恩,懂得尊敬长辈、关心他人。

第三层:走进生活,深化理解。

1.制作一个长10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长方体玻璃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

2.要涂漆一根长0.5米、宽0.2米、高4米的长方体柱子。

①要涂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②如果1千克涂料可以漆4平方米,一共需要涂漆多少千克?

③如果1千克的涂漆要20元,一共要多少元?

我先让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找出制作鱼缸和涂漆柱子要算的面有哪几个,再进行计算,然后通过评讲,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总面积的情况。紧接着,我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现实中的数学,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我设计的练习,内容紧贴生活,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突出应用中学数学。

第四个环节:评价体验,归纳提升: 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并进行学习评价。

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我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第五个环节:作业——拓展创新,课外延伸。

欢度国庆节,十月初五饼家举办“买一送一”的酬宾活动,为了吸引顾客,想用彩纸把两盒杏仁饼包装在一起。小朋友,你知道有几种包装方法吗?想一想,哪种方法最省包装材料?

课后,学生通过实践,丰富了感知,形成了能力,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

八、板书: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

整个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课题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内容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④(必修)第1、2、1节。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运动现象的重要的数学模型,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在初中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刚学过的“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基础上讨论和研究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本章最基本的概念,对三角内容的整体学习至关重要,是其他所有知识的出发点。紧紧扣住三角函数定义这个宝贵的源泉,可以自然地导出本章的具体内容:三角函数线、定义域、符号判断、值域、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多组诱导公式、多组变换公式、图象和性质。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它又为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学习作必要的准备。三角函数知识还是物理学、高等数学、测量学、天文学的重要基础。

三角函数定义必然是学好全章内容的关键,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由三角函数定义的基础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本节教材的重点就是定义本身。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尝试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

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的建构过程。

教学关键: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六个比值的确定性(α确定,比值也随之确定)与依赖性(比值随着α的变化而变化)。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及学生学习能力

1、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些常见的知识和求法。

2、学生的运算能力较差。

3、部分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

4、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必须在老师一定的指导下才能进行。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合情猜测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教法,在课堂结构上,设计了①创设情境——揭示课题②推广认知——形成概念③巩固新知——探求规律④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⑤任务后延——自主探究五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总体来说,由旧及新,由易及难,逐步加强,逐步推进,给定定义后通过应用定义又逐步发现新知识,拓展、完善定义、

先由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过度到直角坐标系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再发展到直角坐标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问题1:在初中我们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那么锐角三角函数是如何定义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学习了锐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现在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又是一种推广和拓展的过程(类似于从有理数到实数的扩展)。温故知新,要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就要从源头上开始,从学生现有认知状况开始,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复习就必不可少。

问题2:角的概念推广之后,这样的三角函数定义还适用吗?

问题3:若将锐角放入直角坐标系中,你能用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

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自由讨论,教师参与讨论或巡回对学困生作启发引导。

能表示吗?怎样表示?针对刚才的问题点名让学生回答。用角的对边、邻边、斜边比值的说法显然是受到阻碍了,由于前面已经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了,学生一般会想到(否则教师进行提示)继续用直角坐标系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设计意图】

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必要的启发,将学生思维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创造”征程。

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后布置任务情景:请同学们用直角坐标系重新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师生共做(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图形和比值)。

问题4:对于确定的角,这三个比值是否与P在

的终边上的位置有关?为什么?

先让学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观判断,再引导学生观察右图,

联系相似三角形知识,探索发现: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

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

得出结论(强调):当α为锐角时,六个比值随α的变化而变化;但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所以,六个比值分别是以角α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二)推广认知——形成概念

将锐角的比值情形推广到任意角α后,水到渠成,师生共同进行探索和推广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同时教师强调:由于弧度制使角和实数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所以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对数学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教师指出:sinα、cosα、tanα的定义域必须紧扣三角函数定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熟,cotα、cscα、secα的定义域不要求记忆。

(关于值域,到后面再学习)。

【设计意图】定义域是函数三要素之一,研究函数必须明确定义域、指导学生根据定义自主探索确定三角函数定义域,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应用它,也增进对三角函数概念的掌握。

(三)巩固新知——探求规律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进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例1、已知角的终边过点,求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要求:读完题目,思考:计算什么?需要准备什么?闭目心算,对照板书,模仿书面表达格式。

巩固定义之后,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以巩固和加深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积极主动的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求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分析:终边上有无穷多个点,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只要知道终边上任意一个点的坐标,就可以计算这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或判断其无意义)

师生探索:紧扣三角函数定义求解,首先要在终边上取定一点。终边在哪儿呢?取定哪一点呢?任意点、还是特殊点?要灵活,只要能够算出三角函数值,都可以。

取特殊点能使计算更简明。

等待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定义后,观察、分析初、高中所计算的'函数值有何变化,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有关,然后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三角函数定义来分析,从而导出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的关系,进而由教师总结符号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判断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是本章教材的一项重要的知识、技能要求、要引导学生抓住定义、数形结合判断和记忆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并总结出形象的“才”字符号法则,这也是理解和记忆的关键。

(四)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定义域;⑵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五)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作业,其中思考题的设计思想是:综合练习巩固提高,更为下节的学习内容打下基础,同时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以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简述板书设计。

cotα、cscα、secα的定义写在sinα、cosα、tanα的左下方,突出本节重要内容的主体地位。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0页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通过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计算的。教材把乘法估算编排在口算整十乘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后面,这样的安排既能够使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估算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材把估算方法的应用设置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还列举了多种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改革理念。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我准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并且能够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乘法估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增强学生学好估算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过渡语:如何把教材的内容以生动活泼、清楚明了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是重中之重。这涉及到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三、说教法和学法教法:

《课标》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当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素材。例如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选用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素材内容,相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应该创设运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体会估算的意义,形成和掌握估算的技能。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不同的估算方法,发展学生灵活运用不同计算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法: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红,积极参与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开展组员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实现智慧的碰撞,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够在思考和探究中学习到估算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中共同进步。教师的“教”将要做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才能做到:勇于尝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产生兴趣。因此,本节课在探索新知识之前,创设了去超级市场购物的情境。同学们,下午我们将会举行一个联欢会,我们还要买很多很多水果,让我们一起去超市购物吧!今天特价:柚子每个3元。假如要买21个,大约要花多少元钱?

这是学生以往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是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进行估算的.。这个环节不仅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也为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还让学生热情地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知识的探索。假如有350名同学参加联欢会,这个小礼堂能坐得下吗?在实际生活当中,像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不需要它的实际数据,可以运用估算的方法算出它的大概数据就行了。现在就让我们估一估350名同学能不能坐得下?这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知。

叶圣陶先生说过:“当教师就像帮助小孩走路一样,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因此,我在教学中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已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经验会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进行估算,我估计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不成问题,我运用知识迁移这个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在积极主动参与中领悟到乘法估算的方法。

1、独立思考,想一想你会怎样估算?

2、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估算策略。

郑毓信教授曾经这么说过:“没有经过个体深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我们的课堂需要静思默想,表面的热闹只会掩盖学生的思维,学生有自己想才会有交流的欲望。因此,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3、让学生汇报估算方法,并引导说出估算思路。(一边展示算法,一边小结估算方法。)

我估计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几种估算方法:把两个因数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他们积的范围。

①18×22≈400(个),20,20把其中一个因数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他们积的范围。

②18×22≈440(个),20。

③18×22≈360(个),20。

当学生说出估算思路时,老师可以及时适当进行赏识性的表扬。与此同时,教师对各种估算方法都不急于评价,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算法。在刘兼教授的访谈录中,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在提倡算法多样性的同时,老师要不要提出一种最好的解法呢?所谓最好的方法,要和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没有适合全体学生的方法。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不能以一个或一批学生的思维准则来规定全体学生必须采用的所谓最好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个性的思维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探究新知后,我安排有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增强估算信心。

(三)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学以致用”,学习新知识后的练习是学生内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估算方法的环节。出示“做一做”,教材第59页。

A、看图并独立完成,选用自己喜欢的估算方法。

B、完成后请与同桌互相说说估算策略。让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及时反馈,巩固了估算方法。

2、提高练习如果脱离了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基本练习后我把提高练习设置在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景中灵活运用乘法估算,提高估算能力。(教材第61页,7、8题)用生动活泼的动物园图片把学生带进动物园,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估算,再在小组内进行介绍。在这道练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难点:“1分钟”与所给条件的单位名称不一致,老师在这关键处应及时提醒学生。第8题的练习比第7题更深一个层次,文字中没有把数学信息列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图中找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搜集数学信息的能力,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设置“玩”的环节是针对儿童这一特点及教学目的所考虑的。学生在游戏竞赛中表现自己,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同时估算技能得到提高。估算抢答比赛,以组为单位,答对一题奖一个苹果,答错一题倒扣一个苹果。通过游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寓练习于游戏之中,学生将会带着激情参与活动,估算能力得到再一次的提高。

3、开放练习。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能力展现的空间,更能照顾到全班每一个学生。乘法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而且呀!估算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编一道乘法估算的应用题。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课虽尽,而意无穷。”有助于学生继续保持学生的兴趣,增强估算意识,感受到乘法估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参与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写一篇与乘法估算有关的数学日记。小结本节课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的意义,掌握乘法估算的多种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喜欢了估算。在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兴趣高涨,积极投入到探索之中,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共同发展。课堂就像广阔的天空,每个学生能在这片天空中领略乘法估算的无穷奥妙。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处于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最后一节.从这一章开始利用字母表示数(即符号化),它深刻揭示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显示世界的认识,它的各种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图象法等),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应用意识”确定了如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转化、类比的方法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材设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积极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从而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能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对于刚刚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整个过程需要大胆进行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因此发现数学规律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71页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小、学生性格好动的特点,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课题,通过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引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从中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尝试用字母符号表达规律.

2.讲授新课: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历,然后根据问题探讨日历中的规律.由于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情况,为了突破难点,对于课本的编排从新调整.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①日历中同一行中连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日历中同一列中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③日历中斜着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④用长方形框住的四个数有什么关系?⑤用正方形框住的九个数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回答问题,然后上升到用字母来反映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师评价:71页另外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发现、表达、合理解释.

以上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式的方法.

其次,让学生动手折纸完成课后随堂练习第2题,目的是换一种活动方式.本题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通过以上的日历、折纸,对学生分组完成做一做.本题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五. 学情预测:

优点:问题的层次递进符号学生的实际情况.

缺点:规律找到但是表达不准或不正确,如去括号问题,另外缺乏验证.

针对缺点采用的弥补方法是:适当布置有关去括号知识的问题,强调规律探索中的验证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总结反思和理念:

探索规律要用到归纳、推理,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史上的一些发现如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是通过探索、总结、猜想而得到的,但是要注意猜想的验证。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的第一节的内容。它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性。并在编排方面巧妙地从学生所熟悉的物体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立体图形,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本节课从观察我们身边的立体图形入手,勾勒出图形的形状,利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它既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又是几何学习的开端,更是对学生小学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也为今后几何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教材的内容,以及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直观认识规则的`立体图形,正确识别各类立体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发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体验立体图形的抽象和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由于本节内容是对学生小学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结合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要求,确定本课重点为:

①.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②.认识现实背景中的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球。

难点:柱体和锥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像电冰箱、蛋筒冰淇淋等,学生很容易识别,但要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所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规律,确定本课难点为:

认识圆柱、圆锥、棱柱、棱锥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培养学生空间感的形成。

 二、学法分析(说学法)

1 学生情况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新学校、新环境,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充满着幻想,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在小学已经学过简单的立体图形,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不强。 对正确识别各类立体图形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 学法指导

通过几年来的新课改教学体验,我深深感受到合作探索不但可以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遵循“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反馈——实践”的主线进行学习。

三、教法分析 (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 “重结论,更重过程”的思想。因此在讲授本节课时,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 直观教学法:以观看生活中立体图形为开端,让学生们在欣赏这些形态各异立体图形同时,感受其中蕴涵的数学图形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2 情景教学法:创设丰富的图片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亲自感受,让学生 在视听结合的环境中激发学习热情,加深体验,将数学与图片中涉及到的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进行整合。

3 比较教学法:利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几何体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

四、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教 学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学方式

时间

分配

数学说课稿 篇7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位《数花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课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教材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去认识数。

从学情分析,数数是学生普遍具有的生活经验和技能,所以对于10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并非完全陌生,以此为基础,让学生体会到数就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常识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他们感到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数100以内的数。教学难点是理解一和十,知道10个一是十。

【说教法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识规律等特点,我在教法运用上努力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既提供丰富感性材料,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二是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是注重开展小组合作和集体交流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四是注重有机结合运用实物教学。

【说教学课程】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一部分拟分一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活动:即新课导入、探究新知、巩固拓展、全课小结。

第一个环节新课导入

首先,师生谈话;接着由学生感兴趣的谜语导入课题,既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具体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一个一个地数花生。

首先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塑料袋里装的花生。交流自己是怎样数的。

这一层次旨在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数花生,认识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个层次换一种方法数花生

我为学生创设了数花生的情境(如用投演演示)

,我先两个两个地数,借此引导学生数花生。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可以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等等

第三个层次组织交流

这一层次,我放手让学生介绍了数花生的多种方法,同时有针对性的练习,以达到及时反馈,巩固的目的。有效化解难点,也为第三个环节巩固拓展铺平了道路。

第三个环节巩固拓展

我说:在刚上课时,我们就一个一个地数花生,现在老师说一个数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数花生吗?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生一起玩个对口令的游戏。

通过生活化、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节

和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并且有哪些新的收获?

【说板书设计】

数花生

一个一个地数

两个两个地数

简练的文字起到了突出重点的作用,使学生看到板书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回顾本节所学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