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汇编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说课稿汇编10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一文是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的一篇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科普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方便 、灵活,适应面广。 本文作为一篇科学小品,内容丰富多彩,想象新颖奇特,以生动浅显的言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窗户,展示了一个新奇而神秘的世界,同学们对这样的文章一定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很容易的读懂这篇课文,并从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勇于提出新奇想象的科学精神。

2、训练学生变换角度思考,创造性地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2、通过导读式、启发式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科学小品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明白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是开启本文思路的钥匙,同时更是展开本文的翅膀;想象都是有一定根据的。

二、说教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激发兴趣法、朗读法、讨论法、问题引导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采用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我着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本节课时,让学生先自主研究课文,再合作学习、共同探讨。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准备分导入新课、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个环节来进行。

(一)搭建表演大擂台,导入新课

让学生来做一个《动物夸尾巴》的游戏,同学们纷纷上台表演,争当最佳演员。由此导入新课,创设一种非常有趣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读一读

听课文录音 ,初读课文,疏通了字词障碍后,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这样不仅符合新课程提出的营造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的要求,而且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想一想

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幻灯片出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研读课文。 主要围绕人类尾巴的形态、人类对自己尾巴的装点与保护、人类尾巴的功能、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等问题展开。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对这个问题,各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把讨论成果写到黑板上,最后,师生共同点评来明确。这样设计,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全身心投入,群策群力,效果很好。

(四)说一说

①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结合屏幕出示图片,理解作者的每一步想象内容产生的依据,并明确大胆想象很重要,合理想象也很重要。

②在此基础上,我组织了一个活动:“我和作者比想象”

想象力是知识的翅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有这样一句口号:“爱拼才会赢,敢唱就会红”。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敢于异想天开。同学们今天敢不敢跟作者比想象?请同学们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用“假如人类也有 ——” 说一段话。你希望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又多出个什么,它会有什么功能?有什么好处?模仿课文说一说。这个活动非常富有挑战性,也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所以学生的都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在构思表达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口才,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感受到探究事物所带来的乐趣,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五)课堂小结:

我告诉学生想象对人类生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号召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开动智慧的头脑,造福人类。

(六)布置作业。

用课文中的句式“之所以……,之所以……,之所以……,之所以……,都是因为……”造句。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内容以学生讨论成果的展示为主,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学生板书讨论成果。变教师独霸黑板为师生共享,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又一妙招。

六、说课综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培养了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勇于提出新奇想象的科学精神。提高了学生探索事物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总之,是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的。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看雪》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述冬天的台湾省很难看到雪,而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为此,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认识省、店、橱等10个生字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自主体会和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体会大陆和台湾的儿童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二、说学生

1、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和写字方法。

2、学生对雪有了认识,通过学习《北京》,对首都北京有了较深的认识,对台湾则不太了解。

三、说教法

本文内容和儿童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教学本课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性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法

1、在识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

2、倡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合作探究法"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鼓励学生组内合作,组外竞争. 学生一定能在互帮互学的基础上促进自身表达能力的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把以前对台湾的了解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

(二)观看图片,初读课文

1、出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初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带着对北京的向往,再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生字,并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五)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1、听录音朗读、自由读、展示读、分小组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第3—11自然段,着重指导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体会出“孩子们争着问”的急切心情和老师对故乡怀念的感情。

(六)拓展活动

1、展示交流搜集的关于台湾的资料,学生在教室中自由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2、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4课《小鹿的玫瑰花》

教材分析:《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又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在这则故事里,它传递出“能够为他人带来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思想”。这则美丽的故事,主要讲述在美好的春天,小鹿栽了一丛玫瑰,从他“常常去松土,浇水”中的“常常”,我们可以体会到小鹿很爱玫瑰,他种玫瑰很用心,很辛苦。从他和弟弟一起数花骨朵儿,我们知道小鹿十分盼望见到玫瑰开花。可是,就在玫瑰快要开花的时候,小鹿不小心把脚跌伤了,等他伤好了以后,玫瑰花已经谢了,一朵花都看不到了。鹿弟弟先是替哥哥感到惋惜,在听了黄莺和微风对他们说玫瑰花给他们带来了快乐以后,高兴地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这是全文的结尾,而恰恰是这句话,最能引起学生进行思考与感悟。

这篇童话的从表层上来看,文章紧扣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从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兴,在巧合中蕴含着美化环境的意义,以及在为他人创造幸福快乐时,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促使学生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这又体现了本册教材在编写上的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在后面学习语文园地二中的读读背背的谚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作一个铺垫,引导学生通过童话故事,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学情分析:二年级下学期是小学阶段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重要时期。学生在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后,在识字量,自学能力和讨论思考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了,所以在学习这篇童话时,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难度不大,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理解“白栽”入手,寻找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的原因,还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各个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感悟文章内容的深刻含义。

根据新课标把喜欢阅读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这篇童话时,我将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认“玫”等8个生字,会写“弟”等12个字。

2、积累“我会读”中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从理解“白栽”入手,寻找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的原因。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美化环境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识记生字,书写生字。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领悟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的原因。

二、 说教法,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读一篇文章,先要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结合《小鹿玫瑰花》一文的具体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法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我将采取自主识字,趣味练习等形式进得识记生字;采用灵活多样的读法以及创设充满自主的课堂氛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朗读方法,如大声朗读、默读、

与同桌分角色读、选读、小组相互评读等方式;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方面,我将采取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 出示课件:小鹿图、玫瑰花图。(让学生通过看图,形象地把这两种事物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2、 老师激起导入:一只小鹿在花坛里栽了一丛玫瑰,他常常去松土、浇水,可是到了玫瑰开花的时候,小鹿却没有看见自己栽种的玫瑰花,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答案就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里。

3、 板书课题《小鹿的玫瑰花》全班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 课件出示全文内容,学生听老师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 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圈出本课生字。

3、课件出示生字,同学举手认读,老师正音。

4、 请小老师领读生字,全班齐读生字。

5、 跟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由于二年级的识字写字是学习的重点,而且识字量较大,因此学生在学习生字时适合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识字。)

(三)趣味练习。

(安排趣味练习,主要是为了要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同时也想调节一下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理解课文

1、 数自然段,并说说自己最爱读哪些段。

2、 理解重点词语:常常渐渐 惋惜 白栽

3、 读通课文,再次进行整体感知。(老师用引读的办法,引导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知叙述情节的顺序与表达人物情感的变化。在自然段里表示时间的词句和表达心情的词句,都可作为引读的词句。如:“春天到了”,“过了些日子”,“小鹿高兴地笑了”等。)

4、 自读课文。(自选读的方式,要求读出感情。)

5、 结合课文内容,感悟探究下列句子的意思。

(1) 他常常去松土、浇水。(“常常”一词说明了小鹿对自己种的玫瑰花的态度是怎样的?)

(2) 玫瑰枝头长出了许多花骨朵儿,小鹿和弟弟一起数了数,总共有三十二个……(小鹿为什么数,从小鹿数花骨朵,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3) 一天、一周、一个月……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句子中“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这句话体现出了小鹿什么样的心情?)

(4) 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鹿弟弟“惋惜”的原因是什么?读这句话时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你对“惋惜”一词的理解是什么?)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第一课时:上下。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有关“位置”内容的起始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及描述事物的方法,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体验物体“上、下”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表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上下”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及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将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能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一、创设情境与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统一。

本节课根据低年龄学生的特点,创设“闯关夺宝”的游戏大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好玩。创设的每一个关卡结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小情境中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如:“打开智慧门”通过让学生猜测通向宝藏的大门,引导学生体会在说清物体位置时参照物的重要性。通过引导观察南京长江大桥图,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三种交通工具“上下”的位置关系,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观察讨论,互动合作,独立操作,给学生更多体验、展示的机会。

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因此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五官的位置、教室物品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同位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彩笔、涂色纸、学习用品、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闯关夺宝”的游戏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说课稿 篇5

一、课标的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

1.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山西煤炭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放置于世界和中国能源利用的大背景下,这样可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2.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比山西省在改革开放初期同现在在能源开发上存在什么不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煤炭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能源结构中都占重要地位,而煤炭又是非可再生资源,能源开发和资源保护是一对矛盾,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既面临机遇,又充满了挑战;

2.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关注于煤在使用过程中(如燃烧煤发电、取暖、做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节内容更多的涉及到开采过程,所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建更显得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能从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三方面记忆和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 ⑵能理解我国为何要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

⑶能了解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特别要理性地看待山西省能源大省的地位。

四、教学重点

1.理解山西煤炭资源的优越性和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2.理解山西能源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和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五、教学难点

六、教法

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进行教学,加强师生双边活动。

七、学法

新课程标准特别突出学生的活动,包括课堂活动和课外的探究活动。应当看到,本节内容时事性、现实性都比较强,比如山西省是我国的能源大省,但为何不是工业大省,更不是经济强省,问题何在?教材对此语焉不详,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讨论甚至是辩论,教师不要求给出现成的答案,其实本来也就没有现成的答案。还有山西煤炭开发矿难屡屡发生,由此暴露的“官煤勾结”黑幕,更是当前媒体关注的焦点,在课堂上都可以开展讨论。

八、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2.网上下载的有关山西煤炭开发的新闻资料。

九、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需用2课时

第一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引出能源基地建设

(导入)教师:大家还记得前一段时间广东闹“油荒”的经历吗?(记得)

教师提醒同学们思考“油荒”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概我国更是如此。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展示课件]

一、资源开发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在这里要多引用一些具体数字来说明)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2700亿吨,按20xx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① 分布广

② 煤种全

③ 质量优

④ 开采易

(在指导学生阅读图3.1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与之参照,这样更能反映山西煤炭资源分布的特点)

2.市场广阔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20xx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对于图3.2,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和分析,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这些都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

我国今后能源战略的发展方向。)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教师:说到能源结构,我觉得在这里同学们应当好好思考一下我国的能源现状,我国每年有近1亿吨标准煤的能源缺口,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去购买石油,大家认真阅读一下教材47-48页的“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你觉得哪一点对你的震动最大?

(课堂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学生发言)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作点评。

要特别注意,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要保障能源尤其是保障石油的可靠稳定的供应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是为何广东会闹“油荒”的原因),因此,必须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发展道路。

二、能源基地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省的煤炭资源优势,从1982年起,国家加快了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步伐。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主要的铁路运输线:大秦线、神黄线、焦-兖-日线)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实施教材49页活动题,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我们来讨论一下,对于山西省来说,究竟是输煤好还是输电好?

(在讨论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注意:教材的资料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说明或数据,不能简单地肯定一种和否定另一种,正因为它们各有利弊,这两种方式一直是并存的。)

(1)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消费能源是_______,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2)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大于我国的能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C 3.B 4.(1)煤炭,大气环境持续恶化,酸雨大面积发生,而且煤炭发电和运输占用了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资源。(2)石油、天然气、核能

第二课时 能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引入)教师:“正如我们上节课讨论的那样,山西省的煤炭既有直接向外省运出的,也有建设坑口电站向外输电的,所以对煤炭是综合利用的,在开发利用的时候,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必须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展示课件]

三、能源的综合利用

教师: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十分单一,从“六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三条产业链,请同学们读图3.7。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使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指导学生阅读图3.8,让同学们讨论山西省三类工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可以看出,采掘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1985~1995年间有所上升,但在1995~20xx年下降,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96页“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本节课教材分析: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理论依据,又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要确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能力。

(4)通过假设情境,演示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层次的提问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感觉,培养探究精神的集体协作精神,并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事物是联系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和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是如何发现这个规律和当移动小数点时,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的情况。教学的关键则是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发现并归纳出这一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的一切,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因此本课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多次形成学习高潮。即导入新课时鼓励学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动手操作时的探究高潮,归纳结论时的思维高潮,综合练习时的活动高潮。

2、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概念教学应遵循感知-概括-理解-运用-系统化的逻辑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操作、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分层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认识结构,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学到方法,训练能力。

3、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4、注重现代教学技术和直观教具的使用。老师准备教学电脑课件。学生每人几张数字卡片,每小组一张小数点位置移动变化情况表格。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2操作感知,探究规律--3多层训练,巩固规律――4总结知识,自我评价等。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首先,我要学生先看一个小数点移动的动画。

(设计意图:小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跟着,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或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了学习的心理高潮。)

接着,出示课题,介绍目标

板书:1:探索并归纳出规律。2:运用规律。

(二)操作感知,探究规律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探导小数点移动,如果位数不够要补0的方法。

第二层次:动手实践,移动卡片,探索规律。

第三层次:观察表格,总结规律。)

第一层次:探导小数点移动,如果位数不够要补0的方法。

1、用卡片摆出0.03,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可以怎样简写?

2、将0.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变成什么数?

3、得出:整数部分前面是0的要省略不写。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不写小数点。

4、将3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点左边什么都没有,怎么办?(添0补足)

5、将3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多少?

6、学生小结:移动小数点时,如果位数不够,要用“0”来补足,缺几个位就补几个0。

(设计意图:分散难点,让学生清楚当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要补0的方法。)

第二层次:动手实践,移动卡片,探索规律。

1.请每个学生拿出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情况表,用数字卡片按要求操作,把结果填在相应的表格里。教师建议同位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助。要求:每次移动小数点,都要从第一个式子开始。

小数点移动的位置0.004米4 毫米向右移动一位0.04米40毫米向右移动两位0.4米400毫米向右移动三位4米4000毫米

2、 提问抽查,纠正评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每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变化规律)

第三层次:观察表格,总结规律。

1、请学生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一下。(讨论题)。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怎样移动,小数大小怎样变化?

2、同学汇报一下,(边汇报,边演示软件)

3、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观察出来的。(如果有学生从小数表示的意义方面去想,教师应给予鼓励。)

4、让学生猜想,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呢?

5、教学课件演示,验证猜想。

6、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7、看书96页,请大家一起宣读由他们自己发现并归纳的规律。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进行操作,观察、比较、探索的基础上,概括出规律。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引导、提问,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变化”联系起来,学生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紧张愉快的教学中,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三)多层训练,巩固规律

(设计说明:数学规律的应用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学习中感知规律,理解规律,在应用中巩固规律。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有条理、有层次地按照“巩固-变式-发展”的坡度进行有效的练习,让学生广泛参与。设计形式多样,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练得轻松,提高了能力。)

1、巩固练习。

(1)考填空: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师问:怎样才能简单地记忆下来?(如果有同学想系左手力气小,所以向右手力气大来形象记忆,应表扬。)

(2)完成96页做一做,和97页上面的做一做。

(学生完成后,随机挑选代表,摆上实物投影核对答案)

(设计意图:这两题的练习,是加强对新规律的巩固和运用,达到活学活用,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形象方法记住小数点向右移,原数变大,小数点向左移,原数变小。加强记忆效果)

2、变式练习:

(1)游戏,拖一拖。请一学生上讲台拖动小数点,并问其他同学回答,原数的变化情况。

(2)解决98页练习题第1和第2题。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

(设计意图:拖一拖的游戏,形象生动,学生喜欢,用课件动画的形式出示练习第1、2题,引起学生的注意,用变式的练习,巩固规律。)

3、发展练习: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两位,又向右移动三位,则原来大小有什么变化?

4、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问学生: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规律在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应用?(让学生思考在学习中,点错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的大小就不一样了。如果在银行统计时点错右漏写小数点会怎样?)教育学生做事认真细心。

(四)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质疑: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评价:首先自评,学生对自己学得怎样,用什么方法学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进行评介。

接着可以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教师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或全班的同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五)作业布置:

1、回忆一遍操作探索发现规律的整个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预习97页,例2和例3,做书上98页练习第三题。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有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感生电动势,一条是动生电动势。前者是为学习电磁波做准备,后者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前几节分别从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电磁感应现象。本节揭示了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使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了感生电场和洛伦兹力的问题上,但是过分区分两种电动势没有必要。

2、 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析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非静电力的本质,即感生电场和洛伦兹力。

难点是: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的产生机理。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本课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1)了解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产生的原因。

(2)掌握感生电场和洛伦兹力与电磁感应现象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由于引起磁通量变化的`原因不同,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大环节:一是由于磁场变化产生感生电动势。二是由于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动生电动势。

复习引入

本节课我是通过复习引入新课的, “恒定电流”一章中告诉我们,电路中的电动势的作用实际上是某种非静电力对自由电荷的作用。

提出问题:磁场变化使闭合电路中的导体产生电流,那么,使导体中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的作用力是什么?

分析猜想: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已有知识的认识,排除洛伦兹力、静电力。猜想是变化的磁场对电荷产生作用力?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利用学生掌握的知识学习新内容,通过问题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

环节一:感生电动势的教学

1、 开门见山引入概念-----感生电动势

由于磁场的变化,在空间就存在感生电场,如果在此空间存在闭合导体,这一电场就会对导体内的自由电荷产生力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非静电力”。 也即感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就是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

2、感生电场的方向:通过假设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是正电荷,它们定向移动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也就是感应电场的方向,所以我们是利用楞次定律来确定感应电场方向的。

环节二: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洛伦兹力的教学

1、思考讨论,引入概念——动生电动势

我将在教学中将充分利用“思考与讨论”栏目的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最终得出导体CD两端存在电势差,即导体CD相当于一个电源。在说明该电源的非静电力与洛伦兹力有关后,引出“动生电动势”的概念。(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

2、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

我利用一根导体棒在光滑导轨上的运动,与一定值电阻构成闭合回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进行引导。

1) 导体棒匀速运动时受到的安培力多大?方向如何?

2) 导体棒受到的外力多大?

3) 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的表达式怎样?

4) 如果已知感应电动势为E,在时间t内感应电流做的功如何表示?

5) “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与“感生电流做功”二者有什么关系?相等

这样我们就可以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推导动生电动势大小的表达式 。

(设计意图: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得出动生电动势大小的表达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课堂小结和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

作业课后2、3、4题;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

四、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1. 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2. 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

4.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

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屈膝,

图片:“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易碎品运输过程。

三、教学方法

应用实验导入法、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探究动量定理。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应用动量定理。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为了保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人身安全,我们选用什么样的安全带比较好。结实的钢绳还是结实的弹性绳?

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从高空坠落分别系弹性绳和无弹性绳的对比演示实验(要挑选软度合适的橡皮泥做实验)

(两次物体都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两次绳长相同)

实验现象:用弹性绳的那次橡皮泥完好无损,另一次橡皮泥被铁丝切成两半,断面非常整齐,

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第二环节:建立模型推导动量定理

此时,学生有了对力、时间、动量、冲量的初步感性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提高到理性认识。

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物体的运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体自由下落同样的高度,获得同样的动量,第二阶段,经过一定的时间动量减为零

讨论第二阶段过程中,力的冲量和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论: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长,力小

推广,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从高处落地都要屈膝;跳远前要松沙坑。。。。

这些说明动量和冲量之间一定是有联系的,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么?

设一个物体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运动,在同方向水平恒力F作用下,经过时间t,速度变为v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

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还成立吗?

利用传感力和速度传感器当场测数据,

让小车在光滑水平轨道上向固定的力传感器运动,测出小车撞击传感过程中小车受到外力-时间图像,速度传感器测出次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像。

分析数据发现:碰撞过程中外力的总冲量与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几乎一样。

所以,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也成立。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第一册第1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册书现代文阅读共三个单元,每单元不分文体组织课文,但围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它是阅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基础。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通感等修辞。传统语文数学仅把课文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我拟定于领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散文的教学和其它文章不同,用传统的分析法教学会破坏文章整体韵味和优美的意境,所以我打算把传统的散文分析课变为鉴赏课,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因文章不长也适合鉴赏。

从学生角度分析,传统的分析法重分析较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束傅,久而久之,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其次,这阶段的学生从初中毕业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具有散文方面的理论知识也能够鉴赏。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通过揣摩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

(1)培养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注社会、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

第1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第2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2、准备好多媒体电脑,投影及相关软件。

六、说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不同的写荷的诗句和画面(有日下荷花,雨中荷花,月下荷花,作者借景抒发的喜悦和哀伤,引出朱自清的《荷》)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采用多媒体形式导入新课,能够直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处于愉悦的状态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看配套的画面听配乐朗读、思考。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并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2)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情绪?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

1、创设情境

2、在散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借助文章的语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处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四)分小组讨论,限时作答

设计此环节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

(五)对于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根据你的学识阅历,或许你会有新的见解,把你的见解写下来(100—150字)然后讨论—辩论。

通过质疑这种形式,不仅能澄清文中一些模糊的认识,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景来表述这种情?

2、画一幅《荷塘月色图》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上节课内容,出示目标

(二)投影学生习作《荷》

分析图画和文中描写的区别及产生区别的原因。

设计:鼓励学生在画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形象经过文学到图画的转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三)分析区别及原因

(1)“画中景”和“文中景”

(2)图较直观,文多含蓄(文中有一些精美传神的语句)

(3)人的学识,生活经历

(四)速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的精美传神的语句,说出你认为的理由及在文中的作用,

(五)分类汇总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动词、叠词、通句。

教师示范分析一种,其余学生分组操作、交流。

(六)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特定时辰,如朝霞中、烈日中、秋雨中某处事物投入真情实感,学习朱自清的遣词用句,写短文一篇。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形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情况。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充分实践,帮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3、教学目标

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够正确使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能够举例说出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一些事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观察、猜想、实践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情况。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不同情况下可能性的区别。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 、引导发现法 、观察实验法 。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全课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规律、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人,发现的主人,诠释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