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集锦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说课稿集锦6篇

说课稿 篇1

【设计理念】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这是一片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阅读障碍,对于重点、难点较难把握,需要长文短教。而学生经过前一段的阅读训练,大多数能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这堂课也需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读、圈划中感悟文字,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设想】

本文教学中宜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时先由生活现象或教学媒体示范,使学生对吆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在自读中品味语言。学习课文之后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情感与态度:

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难点】

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方法】

三单元阅读教学法。

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拔,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归纳能力,并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做适当评价。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引导学生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在反复的读、圈划中感悟文字,促使课文内容的研讨更加深入。

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

多媒体课件

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影视资料,辅助教学。

教学特色

本课的教学实施了我校“三单元阅读教学法”,教师由讲师变为导师,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习,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特别是教学中设计的拓展延伸,使课堂变成了开放型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并使之整合提高。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透镜》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在学生对光源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带领学生研究凹透镜与凸透镜的特点,并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透镜问题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一学段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因此学生原有的理论储备知识要在这节课中得到升华,转化到实践中。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用比较法认识凸透镜与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

2、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知道凹透镜和凸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以及凹透镜与凸透镜的不同特点。

教学用具:透镜一组、光具盘、水、玻璃、光具座、光屏、光源、近视镜、多媒体投影仪、课件、文字图片等。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引导探究、合作学习法:

2、演示法

3、多媒体辅助法

4、课堂辅导法

学法

1、自主探究学习

2、实验

3、观察

4、讨论和归纳法。

5、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以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设计如下教学流程: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本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看我事前准备好的金鱼,这样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我将金鱼放入到另一个鱼缸里,鱼变小了,这样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考虑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畅谈想法:跟鱼缸的形状和材料有关。接着我出示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光的折射及折射演示图。

2、主体参与动手实践

在科学课上“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这部分内容里主要是带领学生探究凹凸透镜的不同特点。学生通过观看照相机、眼镜、投影机、望远镜、幻灯机的图片,设问:这些物品都有共同的光学部件是什么?引导启发学生得出透镜。对于学生,我们并不能把他们看成是一张白纸,其实他们早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就按排学生用不同形状的透镜去观察纸上的图片或是其他物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的透镜是可以让物品变大的,有的透镜是能让物品缩小的,而有的是不能改变物品的大小的。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知道能让物体放大的透镜叫放大镜,能让物体缩小的透镜叫缩小镜,让物体不发生变化的透镜叫平面镜。到此,我就引导学生说出了各种不同透镜的概念。接着,我会出示放大镜的图片。接着教师趁热打铁:“那谁能用一个字来说一说放大镜的特点?”学生观察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一个字形容:凸、鼓等。“那缩小镜呢?”学生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凹、陷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科学上我们就把放大镜称为凸透镜,缩小镜称为凹透镜。再让学生用手触摸和眼镜的观察。将学生的凌乱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凹、凸透镜。在认识了凹凸透镜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通过平板玻璃上的一滴水去观察之上的金鱼,学生惊奇地发现金鱼变大了,认识到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从而归结出凡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都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在此环节上让学生对凹凸透镜的认识从感性的'层面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在带领学生认识凹凸透镜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尽情地玩一玩凹凸透镜,并且记录下自己小组的发现。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发现了许多的东西:包括凹凸透镜的呈象规律以及是否聚光现象等等。再通过教师的课件演示,目的是加深学生印象,用课件把平行光抽象成光线,在课件中体现这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突出了焦点和焦距,也把会聚和发散作用形象的表现出来。

3、拓展活动反面例证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并动手实验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学生对凹凸透镜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对学生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话题:关于凹透镜和凸透镜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说,把凹透镜和凸透镜放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给学生提出新的话题,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讨论向纵深发展。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进一步拓宽了思维,使讨论向纵深发展。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再那些方面运用了凹凸镜,引发出望远镜的制作。教师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对制作的过程有所了解,启发学生想象出创造出、更多的制作方法。把学生制作好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的第二个框题。

1、第四单元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本单元是必修3的最后一个单元,是整个文化生活的逻辑终点和最后落脚点,是对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活进行客观描述,揭示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具体途径。

2、本课在第四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本课共有两框,第一框是《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第二框是《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第一框是描述当前我们所面对的文化生活的现状,知道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的双重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生活中采取辩证的态度,正确辨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由此导入第二框,即在文化生活中要学会选择,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努力选择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唱响主旋律。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内容打下铺垫,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理论是文化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会考、高考的必考内容。因此,本框题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1)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含义及其表现、危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

理解:(1)当前文化背景的复杂性

(2)在当前背景下存在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原因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感受体验观察的能力、搜集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学习、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分析我国文化市场中存在的落后文化现象

(3)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对当前靠现代手段传播的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有辨析和批判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识到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危害,并做到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其存在的原因。

由于只有正确的认识这一问题,才能对当前我国文化生活现状作出客观判断,才能知道在文化生活中进行选择的必要性,而正确区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对于高二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将这一知识点作为重难点处理。

四、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参与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其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文化生活的'参与还比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通过本框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分析的能力,学生会更加理性的参与文化生活,从而健康茁壮的发展、成长 。

另外, 我校高二学生整体上信息技术水平较高,但发展不平衡,在学习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习惯于被动接受,探究精神较差,合作精神不强,注重书本,实践能力较弱。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我力求进一步发挥学生优势,修正劣势,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针对“信息技术整体水平较高、乐于实践”,但“合作精神不强、实践能力较弱”等特点,设计了活动式、合作式学习。)

五、教法分析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取活动——发现——发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将课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且产生践行的愿望——将所学到的知识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引导,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

2、 课前活动探究指导法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并根据自己小组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收集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结合学生的信息技术条件和特长,指导学生将收集的材料整理以便课堂上展示,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

3、多媒体演示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演示知识内容和相关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分组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四人组成一个讨论小组,要求小组内分工,一人做好讨论记录,一人代表小组发言(分工要求轮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文字记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自主学习法:由学生自主预习,自主归纳课文的知识结构。

活动探究法: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活动,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资料。

合作学习法:由学生分小组筛选收集到的资料,并通过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将收集到的材料整理成幻灯片、或自编自演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

讨论探究法:对于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关键词记忆法:对于需要识记的内容,指导学生划出关键词,便于理解和记忆。

构建知识网络法:学习完相关内容后,指导学生构建相关的知识网络,不仅要构建出本课的知识网络,还要体现出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七、教学设计分析

课前活动与探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组预习本课内容,进行活动与探究:

1、课前预习必修3 P90—94的内容,构建出本课知识结构。

2、分小组搜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要求:与同学们生活贴近;与本课内容有关;可以是音像、图片资料,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参加文化活动的相关资料等等。

3、小组内筛选资料,并制作成相关形式(如幻灯片、小品等)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

利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导入新课。(由于当前我们的文化生活有“喜”也有“忧”,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生活中采取辩证的态度,正确辨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由此导入第二框,即在文化生活中要学会选择,努力选择进步的、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拒绝和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现象,唱响主旋律。)

讲授新课:

课堂探究活动Ⅰ:

由学生分小组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我们文化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类出我们文化生活中的健康文化现象和不良文化现象,引出第一目:

(一)阳光下的阴影:

1、表现: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2、要求: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二)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课堂探究活动Ⅱ:

列出表格,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主完成

含义(表现) 危害 措施

落后文化 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存在原因

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②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

④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黑板上列出表格,抽四个学生上黑板分别从含义、危害、措施、存在原因方面完成黑板上的表格,其余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自主完成,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点评黑板上所完成的内容,其余学生由同桌交换互评。

课堂探究活动Ⅲ:

讨论:我们四个小组收集到的不良文化现象中哪些是落后文化,哪些是腐朽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从含义、表现、危害、措施等方面进行区分。)

(三)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1、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 :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客观上要求加强社会主义建设。

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们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里主要引导学生分析清楚为什么占据主导地位,采用关键词记忆法。)

(2)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引导学生分析对待不同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发展什么,支持什么,改造什么,抵制什么,抓住关键词记忆。)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力求使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更好地整合。

课堂小结,使知识网络化: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再与课前预习时所构建的知识结构进行对比,找出自己在预习中容易忽视的知识点,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练习巩固:(练习针对文科班和理科班的要求分别设置,并在练习中穿插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1、单选题。(文理科通用,历年各地高考题中筛选)

2、非选择题。(文科班适用)

“传统习俗”等于“落后文化”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高考真题的训练,使学生多接触高考题,熟悉高考题的模式,为以后参加高考做准备,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练习应尽量分层次,既有体现基础知识的题,又有提高的题,既可以使绝大多数学生得到训练,又能满足层次较高的学生的需求。

说课稿 篇4

一、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第二部分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法学法:

教法: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学法:在这节课教学中,我主要教给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法,抓住重点段理解课文的方法等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设计流程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出示课题)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五、教学反思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

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课。真实地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体的。课文可分为三个版块:险情危急、保卫大堤、救护群众。学习这篇,主要是让学生感悟遭遇洪水侵袭时,人民解放军为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在教学这篇时,我主要设计了这样的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2、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读,感悟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3、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背诵,理解和积累课文的语言,感悟人民子弟兵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教学难点:引导学习和借鉴课文“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1.抓人物的动作、语言,品读感悟。

本课是一篇通讯,没有太多的委婉曲折的抒情语言描写,有的仅是对当时洪水暴发,形势危急,环境恶劣的实况描写。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短句多,排比多,短小精悍,铿锵有力,颇有气势。要想体会人民子弟兵那舍身忘我、英勇无畏、乐观豪迈,心中只有保大堤,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的这些感人的精神,只有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通过反复朗读,来让学生意会。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

2.以课文为载体,用教材教,学习“点面结合”写法。

本课是一篇没有硝烟的气壮山河、惊心动魄的大江保卫战,既有气势恢弘的整体抗洪场面描写,也有对对个别的官兵进行特写的镜头,这样“点面”结合,更能形象生动地凸显人民子弟兵那心系人民群众,英勇无畏的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要训练目标。在让学生掌握这一写法之后,再迁移仿写,就很容易达成目标。

三、说“教学设计”意图:

板块一:复习巩固,概述课文内容。

课文是一篇 ,浓墨重彩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官名在大江保卫战中的 场面, 英雄本色和 ,表现了人民子弟兵 、 的献身精神。

设计意图:1整体把握课文,将课文读“薄”;

2采用填空式的.概说,降低难度。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板块二:抢险护堤,“点面结合”。

(一)精读第二自然段,领略“惊心动魄大决战”的群体抗洪场面。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圈点批注令你感动的句子。

2.组织交流,想想为什么让你感动。

出示句子:

A.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说话训练:出示:

①子弟兵们全然不顾的是 ,全然不顾的是 ,他们顾的是 。

出示:②他们全然不顾的是肩头沉重的沙包 ,顾的只有:“ ”

他们全然不顾的是在泥水中来回穿梭的劳累 ,顾的只有:“ ”

他们全然不顾的是嶙峋的片石割破脚趾 ,顾的只有:“ ”

他们全然不顾的是生命的危险 ,顾的只有:“ ”

B.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①段话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引读:他们……战士们高声喊道……你们看到了怎样的人民子弟兵?

C.过渡: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给予了最高的赞誉:

出示: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

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二)精读第四自然段,感悟“人民子弟兵铮铁汉”的英雄本色。

1. 默读第4自然段,圈画描写黄晓文语言、动作的词语,在旁边写出你的感悟。

2.组织交流,谈阅读体会。

(三)了解“点面描写”。

同样是写抢险,同样是塑造人物形象,第2、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1给学生充分的静心读书思考的时间,圈画批注,然后集体交流,“以点带面”,感悟人民子弟兵心系群众,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誓死保大堤的英雄气慨。

2进行适当的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更深刻地隽永人民子弟兵的感人精神。

3对比朗读、分析,掌握“点面结合”这一场面描写手法。

板块三:勇救群众。

1.读第五自然段,划出文中的排比句。

2.“变形阅读”,注意排比句式的朗读,谈体会。

3.用《弟子规》的经句来赞美这种行为?(泛爱众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设计意图:1根据文本语言特点,采用“美文美读、变形阅读”的方法,能更好地体会其句式美,结构美,意境美。

板块四:歌颂人民子弟兵。

1.播放:《为了谁》;

2.说话训练:此时此刻,你们面对可敬可爱的解放军战士,想说些什么?

敬爱的解放军战士啊!

面对危急的灾情,你们( )。

可亲的人民子弟兵啊!

面对肆虐的洪水,你们( )。

你们的心中只有( ),

你们的心中只有( )。

你们是( ),

你们是( )。

设计意图:1创设情境,歌图结合,深化课文主旨,感受“军民一家、鱼水情深”的重要情感;

2再次说话训练,铭记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结束课文。

板块五:模仿练笔,做到点面结合。(任选一个)

1.描写一次班级劳动的情景。

2.描写一次体育比赛的场景。

板书:

大堤抢险 (面)英勇无畏

大江保卫战 铁汉本色 (点)

勇救群众 (面)鱼水情深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我发现的变化》。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分析、目标定位、活动准备、教学教法、活动过程及活动特色等六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活动内容的选择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这个活动内容选择的理由,《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所以,我选择和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我发现的变化》,试图将幼儿生活中的无意探索变为有意探索,并在科学探索和生活实际之间建立初步的联系,使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变化无处不在。

2、活动目标:

一个活动的生成,就必须有特定的目标,围绕活动内容的开展,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引导幼儿相互协商、共同探讨、互相交流,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依据大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我确立了以下二个活动目标:

目标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以辩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

目标2、引导幼儿大胆表述生活中自己发现的各种变化。

当然目标的定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3、《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将活动的重、难设定为: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探究物体的变化,尝试把科学启蒙受活动的大目标——科学态度的养成融入其中。

4、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我从以下两方面来谈我的活动准备:

1、 环境准备: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说话和操作的机会。

2、物质准备:我准备了许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如:海绵、矿泉水瓶、图书、、积木、橡皮泥等,另外我还准备了一些有利于探索的材料,未充气的汽球、水、奶粉、肥皂等目的在于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哪些物品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会发生变化,并且借助外物可以一物多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为这个活动特意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我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贯穿在活动的每个环节中,起到了突出本次活动的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使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教材自身特点,我运用了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谈话法、观察指导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四季的变化“引导幼儿仔

细观察四季变化的显著特征。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能形象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带给他们视觉上的享受,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2、引导谈话法:演示完毕,教师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共同讨论问题并找到答案的方法。

3、观察发现法:幼儿动手操作后引导幼儿将可变和不可变物体进行了分类。

4、实际操作法:本次活动进行了二次操作,第一次操作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通过观察获得最直接的经验,第二次操作在教师的引导分析下把自己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化。

(二)学法: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观察发现法、实物操作法、讨论探究法。

1、观察发现法:

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法是非常重要的,幼儿通过课件的演示,观察了四季的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实物操作法:

在活动第三环节,幼儿分利用教师提供的物质材料进行第一次操作,幼儿在自己现有的经验认知上对物体进行可变和不可变分类 3、讨论探究法:科学领域内容要求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加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幼儿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讨论分享法主要运用于第二次操作中,把自己获得的经难进行深化,对现有材料进行第二次分类。

4、集体分享法:在这个环节中,内容的设计不停留在知识点上,而是落在了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与开拓视野上,使本次活动主题得到深华。

三、说教学过程

1、播放课件,了解四季的变化

在这一环节里,我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演示课件“四季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的变化,如:当冬季来临时树叶会变黄,花儿会凋谢,气温降低??等等,从而引伸到寻找生活中的变化。 那么除了四季有变化,在老师这还有许多的物体,请你们看看这些东西它会变吗?把疑问留给幼儿,让他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环节。

2、幼儿进行操作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注重探究过程的真实而不是结果的对错,这也正如《纲要》所倡导的“幼儿科学教育启蒙教育,以培养幼儿兴趣和欲望为主。 通过观看课件,面对丰富的材料,在老师的疑问中,孩子们已经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动手操作,老师适时的引导让幼儿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完成任务,对于第一次操作的结果,老师及时的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在孩子们咿咿呀呀的辩论中,教师通过直观的演示法把物体发生变化条件进行演示,让孩子在观察中得到启发,这时,我没有面面俱到的把所有问题都帮孩子解决,而是留有一定余地的让孩子再一次的操作,培养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谈话小结

在这个环节中,我尽最大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和说话的机会,增进孩子们的交流,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从中渗透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浓烈的师幼互动氛围中,教给孩子一定的道理:很多看似不变的东西其实都会有变化,关键是我们必须仔细观察和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4、活动延伸:分享我的发现

这是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充分肯定孩子观念的同时引导幼儿乐意分享别人的成果,我播放了追溯人类进化、货币演变及汉字演变过程到现代通迅工具及房屋变化的课件,使本次活动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在丰富幼儿

知识拓展幼儿视野上得到较好的促进。

四、说活动特色

1、现代媒体的运用,能形象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带给幼儿视觉上的享受,使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发现的变化。

2、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纲要》的精神,具有生活化、人文化的,另外,内容设计上不停留在知识上,而是落在了幼儿思维发展与开拓视野上。

3、活动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活动的设计中体现把活动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幼儿,给予了幼儿足够表述及想像的空间,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创造了和谐融洽的师幼氛围。

科学教育在幼儿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可如何把握好我们的“教”与“学”呢“在这一问题里,我很欣赏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那就是:作用于人的心灵,让幼儿得到快乐,这种快乐不是表面层次的高兴而是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到成就感、胜任感和自信心,当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肯定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因为,幼儿的变化你像流动的水,很难预料,但只要我们老师心中实实在在地装着每一位幼儿教育,踏踏实实以<<纲要>>为行动的准则,就一定能迈出坚定的前进的步伐!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