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认真拟定说课稿,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6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们的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手》的主体课文,手是人类最神奇的一个器官,是劳动的工具,也是传递情感的桥梁, “手巧心灵、情同手足、……这么多词语都在说明手的重要作用。最 好的时刻,是心贴心的时刻,最快乐的时刻,是手拉手的时刻。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手》这首诗就是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手分别比作电线、桥、船、小鸟等,借“手”这一意象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幸福、友好、真诚、快乐等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传递。诗文清新明朗,图文并茂,各小节的结构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美和构图美。内容简单但意境深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把语言在头脑中构造出生动的画面和情节,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仿写练笔

二、说教法与学法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共选编了7篇现代诗歌,占到课文的1/4。如此大规模的选编诗歌,充分体现了新大纲对诗歌教学的关注。教学要求也明确指出“ 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如何在新课标下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培养学生对诗歌理解、 悟、鉴赏、表达、想象、创造的`能力?我们教研组在学校指导下把现代诗教学定为课题,进行系统化研究,通过课堂实践,摸索出一些比较有效的做法,第一、注重现代诗歌的朗读训练,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第二、捕捉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孩子们畅所欲言,欣赏意境。第三、从仿句练习入手,鼓励学生创作出自己的诗作。今天借助这节课展示给大家,抛砖引玉,期待得到在座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三、说教学流程

具体的课堂环节我就不再一一赘述了,抓几个点谈谈吧。

一是激趣导入。课开始,我先带着孩子们做手指游戏,激发兴趣,引导畅谈,感受手的广大神通,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地说:看看下面这首诗的作者还发现了手的哪些功能。

二是指导朗读。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就是情感,而最为直接地表达情感的形式就是潜心诵读。特别是儿童诗歌教学中,更应重读轻讲。所以在诗文的学习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去诵读,用自己的方式去歌吟,指导朗读。可以说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初读,自由读,批划读,欣赏读,同桌互读,同学赛读,师生共读,包括仿写后的读,边读边感悟,理解后再入情入境地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积极体验。在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寓教于情的感受中。

三是体验感受。欣赏诗歌同样是想象的过程,把诗中的情感和自己的感觉,和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把自己放在诗歌的情境中体会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依据学情适当点拨,激发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想象空间扩展开来。如第一节中,“我们的手在爸爸和妈妈之间,传递着光”,引导孩子们回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温馨幸福画面。第四节“我们的手是小鸟,快乐地飞翔”引导孩子们想象小鸟在碧空飞翔的悠闲自在,感受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快乐洒脱。在学完内容品读环节,我走到孩子们身边,和他们握手,假定不同情景,握住亲人的手时,困难时,烦恼时,成功啦,握握手,从中感受到什么?彼此小手握在一起,又感受到什么?从课堂实效来看,这些引导对于激发学生有效的情思活动是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文章是一个“场”,我主要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这个“场”,全身心地沉迷于这个 “场”,去体验感受。

四是仿写运用。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拓展延伸中,我引导孩子们大胆想象:我们的手,除了是电线、桥、船、小鸟,还可以是哪些美好的事物?安排小组合作仿编诗歌,进一步抒发情感。把学生仿写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变成了一首热情洋溢的组诗。

最后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学习传递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通过手把美好的情感在周围撒播,在这互动旋律中结束了这堂课。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 概述

本节课是造型表现课。在本册教材中处于承接的一个环节中,前面是第六课《星空》,下一课是《我们的奥运》,教材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和运动都有一定关联,星空是运动到相对静止,而运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静止的。运动无处不在,运动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着。想要告诉学生这样一个信息:绘画表现题材中的运动,就是时间在绘画形式上的一种凝固;表现运动的方法就是表现运动的瞬间美。学习运动规律,认识美的运动。使学生对表现形式有进一步的认识。教材中设计有三个活动,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好,学校地处农村的环境因素,还有物质条件的限制,故对第三个活动“小雕塑”进行省略,而着重于体验然后进行简单的绘制描述。

2、 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认知能力,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A、让学生了解运动美的本质特点。

B、让学生学习如何分析有关动态线的知识。

C、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能运用简炼的线条,勾勒运动中的人物形象。

D、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运动的不确定性和时间性,确定本课程的重点是“如何分析运动的过程中最具表现力的瞬间”,它对学生接下来的表现运动美的过程有重要意义,知所以然而然。根据运动的本质特点,确定“动态线的分析”为本课的难点,这关系到课程能否接下去展开,以及学生能否了解运动的表现方法、角度的关键。课本抽象部分(28面——29面)只作简介。

(二)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程的性质及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差异,我主要采取“直观法”和“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运用教具、辅助材料。不断采用欣赏、分析、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 (教学模特:生活中、同学中常见的动作如投篮、扫地、跑步、田间劳动、教师板书等)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渐渐的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的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运用挂图、实际动作、现场演示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综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正确选择的方法。

(三)学法指导

着重于学生体验方面,创设特定的情景(捡掉地上的物体),让学生切身体会。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研究。还有利用大量的实例和演示,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现以象征为主的这样一种思路的前提下,进行对学生的启发、引导。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由新课程导入、授课、指导、归纳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一、 新课程导入

1、 利用3分钟 铃响后,有的同学还未及时归位,课堂秩序还未安定的这段短时间,迅速捕捉班上某位同学匆忙的身影,并提醒他就位。(说话可大点声,使班上学生都能听见)

2、 (5分钟)

上课后,播放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 设问:你们能说出这歌曲的名称及出处吗?

▲ 学生回答: [ 《铁道游击队》中战士小波所唱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 请刚才“匆忙”的那位同学模仿“小波弹琴的动作”

▲ 师问:你还记得你刚才匆忙进教室的样子吗?和《铁道游击队》中战士小波坐在微山岛上,面对平静的湖水、夕阳而弹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有什么感觉比较?试说一说。

(行色匆匆、紧张的——抒情、平静轻松的)(动作体验)

3、 小结: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请翻开课本第七课《运动》。

二、 讲授新课(第一课时)

课堂构成:初步讲解→学生讨论→讲解→比较→从而认知→练习

1、 (10分钟)

欣赏写实雕塑作品

A:首先欣赏雕塑作品《掷铁饼者》

① 第一步,分析作品的造型手法:具象、写实。

让学生了解具象造型可以更直接的感受到客观的现实形象。了解写实

就是真实的对事物进行刻画。因为具象手法能更好的捕捉运动的形态。

② 第二步,提示:作品从动作和形体(健壮的人体)表现了力量美、

形体美、韵律美。

③ 第三步,.分析作品的表现角度:

抓住运动过程中的最具表现力、最能说明主题“掷铁饼”的瞬间动作。

人物抓住铁饼→弯腰→做动作→即将掷出的刹那

B:展示图片

①教师展示各种具典型性动作的图片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感受动作的美感

②请同学对不同的动作进行讨论,并说一说。(让学生先说)

教师对同学的讨论进行收集、归纳,板书在黑板上。

2、 (4分钟)

然后分析在写实基础上进行变形的《风》(课本中范例)

主要使学生对《风》和 《掷铁饼者》有一个直观上的比较,比较《风》和 《掷铁饼者》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如:写实手法。写实基础上的变形→夸张、概括、提炼等。

3、 (10分钟)

在前面两次欣赏过程的基础上,着重来认识动态

A先展示各种具典型动作的图片。

B然后讲解图中动作的动态线。

①静止动态:一段时间内相对静止不动的动态,如看书。

②规则性动态:人物进行规律性的重复运动的动态。

一种是人的位置不变,只是部分肢体处于循环往复的某种运动动态,如织毛衣、洗衣等。

另一种是人在进行中所做的规律性动作,如跑步、骑自行车、插秧、锄草、教师在板书

关键在于要抓住有代表性的动作瞬间。一般来说,一个动作在开始或结束时较有代表性,如人拿锄头挖土,当锄头被举起到最高位置或已经入地的瞬间较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描写快速运动,则要反复观察。

③不规则动态:打球、练武、格斗等突然性动作。这部分较难,要多练习多积累一些经验才行。

④动态线:用去曲取直的方法对人体运动趋势的概括。注意动态线和水平线构成的角度,即倾斜度或垂直关系等。倾斜度画错了,动态趋势也就错了。画人物运动,先找准动态线。

注意重心,(请一位同学做弯腰捡东西的动作,然后分析其动作构成的动态线)

C接下来展示人体运动示意图,并介绍讲解。

D让同学将教师的讲解和“第一节B部分同学的讨论”作一个比较。

4、 (15分钟)

练习

A学生练习:用线条概括出课本中27面“活动一”旁边,兰红光的摄影中舞蹈者的运动形态。

B教师巡回辅导。

C布置:下节课每人带一片树叶

三、 第二课时

1、 复习导入:

收集展示上节课完成较好的学生练习,进行讲评

2、 了解抽象的动作美。对课本上的范例进行介绍

抽象手法能更好的把握运动的特点,在把握动态的前提下,对形体进行高度概括。

①《五月的风》

稳定的构图,螺旋上升的线条表现升腾。

②《怀抱》

夸张、对比

③其他抽象图片

一种方向、一种目标 向上的、朝气蓬勃的

一种向往

3、 练习:学生尝试勾勒树叶飘落的运动轨迹

4、 小结: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小结

5、 总述:

本课程的学生练习,目的在于尝试,故教学过程中,不对学生提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去画。板书方面的设计,基本按照说课过程的所列的几大要点进行。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上海的弄堂》是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读本的一篇写景散文,供学生在必修课文后的拓展阅读。高中语文散文单元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品味其语言,体会其情感。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学素养文学品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上海的弄堂》是一篇带着浓郁人文气息的优美写景散文,作者从静态的呆板的上海弄堂着笔,展现了其生活化,人情化的一面。作者用人情化的笔触,展现了上海弄堂丰富的声色,动人的情态,沧桑的历史。文章脉络清晰,语言生动形象。这应该也是本文的特色所在,所以我放弃了面面俱到,而是用一节课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抓住上海弄堂的主要特色,并通过对语言人性化、生动形象特色的欣赏体味来感受作者对上海弄堂的深情。

2、教学目标的确立:

高中阅读中筛选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个要求,且本文脉络条理较清晰;同时高中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欣赏语言美,感悟作者情感。高一学生散文阅读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因此我较基础地将课堂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①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上海弄堂的特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② 学习本文赋予弄堂人性化,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③ 体会品味文中作者对上海弄堂的深情。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习目标及学生散文学习的能力状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上海弄堂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及作者对上海弄堂人性化的描写进行欣赏,感受弄堂特色,进而体会作者对弄堂的深情。

二、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篇幅较长,不宜全篇诵读。但语言生动形象且感情深浓,又必须通过诵读来体味感受;同时筛选主要信息也需要阅读,所以我设计运用自读、速读,带感情地片段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进行有目的的.、重点的朗读。

2、欣赏交流法:

散文的语言往往渗透作者情感,本文也是一样,且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人性化,因此对语言的赏析就必不可少。学生可以通过赏析语言把文章中丰富的语言成分充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又可以深入体会作者情感,一举两得。据此,我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一个对语言进行赏析交流的环节。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五个环节。

(一) 导语设计:

由旗袍和晚礼服的形象比喻导入,既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对陈旧旗袍价值的思考。由此引导学生对上海弄堂这件旧旗袍的欣赏兴趣。由形象思维导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 整体感知,抓住景物特点: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快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由于本文脉络清晰,因此学生应该可以较轻松把握。

首先,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粗线条的把握内容,抓住文中所描述的上海弄堂几方面的特点。

然后,细读课文,找出这些特点的具体体现。

通过以上两个步骤,让学生对上海弄堂有了一个较全面较细致较感性的认识,接下来解决对文章景物描写后体现的情感的感悟就顺利成章了。

(三) 通过欣赏语言体味深情: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由景到语言再到情感,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4个步骤:

1、找一找文中哪些描写让我们发现了上海弄堂的可亲可爱。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动性,体会本文生动形象,人性化的语言。

2、交流欣赏后,选择某些典型句子或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对作者情感进行把握、体会。

3、归纳文中作者对上海弄堂所寄予的赞许、宠爱、宽容的深情。

(四) 课堂小结:

由作者展现的独具风情的上海弄堂世界,启发我们对历史痕迹弃存的思考。

(五) 布置作业:

1、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找一找我们生活中这样看似格格不入,却有历史价值的所在,并用300字左右来谈一谈你的独特感受。

该题的设计一方面引发学生对历史痕迹的深思,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如人性化的语言等,运用到自己平时的写作中去。

2、推荐阅读:王安忆《长恨歌》。

这一题的设计主要是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加深学生对王安忆的了解,对其手笔的了解。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带来的少先队活动主要围绕“感恩父母”这一主题展开。学校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

1、早上上学时,孩子们潇洒地走在前面,后面跟着提着书包的爸爸妈妈。

2、傍晚放学时,孩子们理所当然地把手中的书包扔给来接的爸爸妈妈。

现在的父母们总是百般呵护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们呢,习惯了接受父母的付出,把呵护和关爱当做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却很少会对身边的父母说句最简单的“谢谢”!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学会感恩父母呢?记得印度诗人泰戈尔有一首《金色花》表达的是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思索着要回报母爱的情感,孩子想将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以散发香味,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让妈妈闻到花香等方式来回报母爱,一朵“金色花”把母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将这次中队活动的主题定为《感恩父母》,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在孩子们心里播下感恩的种子。

二、说活动目标、前期准备、具体做法

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设计这次活动课的具体做法。

首先,搞一个调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活动氛围,力求达到以下两个预期目标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学会自主反思,能够在体验活动中学习、成长,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图报。

2、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其次,活动前我们主要做了这样一些准备工作:

1、学生学唱歌曲《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回家自己询问父母的基本情况,观察父母是如何来关心我们,在仔细思考,我们要如何来感恩父母,同时,在学生的建议下,他们自己排练话剧《妈妈》以及手语《跪羊图》等节目。

三、说活动过程

围绕预期目标,通过队员集体讨论,最后确定了五个活动环节,分别是:

环节一:队会仪式

1、整队、报告人数(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辅导员报告人数)

2、出旗敬礼、唱队歌(从左向右出中队旗)

3、宣布仪式开始

现在的活动中,少先队的仪式越来越被大家忽视,但我始终坚持将队会仪式常规化,给队员一种庄严的感觉,使他们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这也是向队员进行组织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环节二:模拟情境,发现亲情

整个活动是在一首暖心的歌曲《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开场的,在歌曲中,我们能听到父母对我们的爱,对我们微小的关心与鼓舞,

同学们在悠扬的歌曲中似乎已经开始联想自己父母的含辛茹苦,接下来创设情景,由小记者做采访活动,回答问题,问题的难度是由难度又1颗星一直增加到7颗星,(课件出示七个测试题),请队员们如实回答能够答对几个。答对4题以下的请你以后多与父母沟通。 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顺势让队员们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爱的镜头,配以深情的表白,冲击着孩子们的心田,打开了队员们的心门,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并不断升华。

紧接着诗歌朗诵,(课件出示故事)在队员的慷慨激昂的朗诵中,进一步感悟父母亲为自己十几年如一日的付出,从来不求回报,队员们感受父母那深深的爱。

接下来,小记者在一次登场,回忆从小到大父母给予的点点滴滴。队员们谈谈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关心我们,呵护我们的。

,既让队员们重新认识了身边最最普通的父母之爱,又在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激发了队员的感恩意识。。

下面抛出问题:亲爱的队员们,感恩父母的方式有很多种,现在,你最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呢通过同学们的回答不难发现只要有心,感恩无处不在!

接下来本节课情感升华部分,欣赏话剧妈妈和手语表演跪羊图,一个微小的话剧折射出现在部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队员们反思自己,你们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在跪羊图手语表演里,我们忏悔,我们懊恼,我们反思。

最后心动不如行动,号召全体队员拿出笔和纸条、彩色笔等工具写下简短一份承诺书。

一份承诺书表的是队员们的决心,同时又是一种鞭策,让这一份承诺书时时提醒自己不忘感恩,把感恩付诸实践,使感恩一直延续。

活动进行到这里,相信在孩子们的心里已经埋下了感恩的父母的种子,但是,感恩绝不仅仅只限于自己的父母,生活中处处需要感恩。因此,活动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亲爱的队员们,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不仅仅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我们的老师,感谢他们带领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感恩我们的朋友,感谢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样的色彩;感恩我们的祖国,感谢她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今天我们的中队活动十分精彩,希望你们能长存感恩之情。结尾如此设计,是为了点醒每一位队员,将感恩融入自己的生活,让感恩的行动长存。这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孩子们大爱的心弦。

最后,整个中队活动在退旗仪式后结束!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评委老师指导!鞠躬,退出场地。)

《从小牢记价值观 做诚实守信少年》

----少先队活动课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少先队活动课的主题是:《从小牢记价值观 做诚实守信少年》。下面我将从活动背景、设计理念、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几个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活动背景: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价值观则是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帮助、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说设计理念:

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特有的思想内容。 价值观对学生的行为有着深层的导向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生活、处世。这就迫切需要使学生们对价值观的正确性有更深更正确的了解!

三、说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化在学生心里,铭刻在脑海中,明白价值观的重要性,从而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

2、从实际生活入手,懂得要从自己做起、身边做起,争做诚实守信的好少年,并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说活动准备:

辅导员准备:(1).课件准备(2).选定主持人 、演员进行训练

(3).准备队旗等教具。 (4)收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外延的材料等

学生准备:(1)搜集身边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或行为

(2)初步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说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理论感知价值

1.首先由中队主持人讲话,引入本次活动主题。 2.接着让学生齐诵“核心价值观顺口溜。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地感知了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第二环节:实践认知价值

观看学生导演的小品《考试》,然后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

这个有关考试作弊的小品故事来自学生学习生活,它让学生真实的体会到了诚信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价值观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身上,它并非空洞或抽象的。

第三环节:学会分辨 坚守诚信

诚信小故事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深刻更正确地领悟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并下决心在价值观的引导下要做一位“诚实守信”的好少年。

第四环节:快乐宣誓 品味诚信

庄严宣誓

辅导员带领大家共同做诚信宣誓, 接着诵读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

以上四个环节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能力的发展,顺理成章的达到了本次活动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对《从小牢记价值观,做诚实守信少年》这节少先队活动课的阐述。存在的不足之处还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猜一猜:

(1) 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 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 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 ,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 )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 )个;( )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深化练习:

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近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币:1克 两袋食盐: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节》,我的说课有七个内容:说教材分析、说教学对象、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评价。

一、说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说教学对象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文章的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音。而老舍先生在本文中运用通俗的`风格和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这使有些学生理解本文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学会本文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c、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b、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情境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和北京春节的图片,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论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八———腊月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3、入境学文、精度品味

(1)让学生选择出文中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A、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爆竹的声音,文中哪些地方提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络绎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的玩耍)

B、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文中有关饮食的句子(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呀)。说说体会(充足、美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的有滋有味

C、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地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品读课文、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么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配歌曲《恭喜》朗读课文,体现“除夕真热闹”

5、作业

(1)默写生字

(2)说说你们家是怎么样过春节的

(3)搜集春节有趣的民俗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七、说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我是这样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但是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依据课堂情境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