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圈正义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圈正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圈正义读后感

圆圈正义读后感 篇1

历时一个月,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罗翔老师的《圆圈正义》。不想为自己的懒惰找任何借口,直入主题,谈谈读后感受吧。

感触蛮多,由点连成面,渐成一片美丽的湖泊,各处都有摄人心魄的美,这种美便是罗老师在法律写作中展现出的思想深度与人格魅力。在罗老师心中,有一个超验的圆,她的名字叫“正义”。

书籍以“正义”为名,也是围绕“正义”这一话题展开论述的,但可爱的你若把这本书当作古板的.“正义说教”,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此书并没有一本正经地劝人向善,而是从一个法律从业者的视角,讲述现实案例所折射的法律局限,探讨形形色色的道德难题:情与理发生了冲突,如何解决?舆论能够绑架司法吗?法律如何体现民众朴素的道德情感诉求?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书籍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加之法律人细密的逻辑,严谨的措辞,直让人拍案叫绝。

说理,并不是此书的终极目的。本书随处可见的理论碰撞与思维激辩,体现了罗老师更深层次的表达诉求——从超验的哲学高度,普世的道德角度,寻找永恒的人间正义与世间真理。书中也不乏“劝人”“警世”的佳篇名句,饱含着一代教书育人者“改良社会”的殷切期望。

作者一笔一言,情感真挚,有时下笔难免过于用力,教人找出了“说教”的痕迹,但这并不妨碍读者体会此书激荡的争辩与细腻的哲思,也不妨碍读者去领略道德的崇高、法律的美妙。

此书,需要遇上“适合”她的读者,因她所讲的虽本就是现实生活,却与金钱、权力、地位、人脉统统不相干,换句话说,她并不能教我们如何实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故而,阅读者有之,但弃之者更甚。希望那些半途而废之人,有一天能够偶尔回想到阅读的美好,重新拾起这类并不“讨喜”的书。

圆圈正义读后感 篇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虽至贵,却也只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在天地预设的宇宙法则和能量面前,人类无比脆弱。然而既然自诩为万物之灵长,人类就必定要建立自己的规则。非如此,则人、物将混沌一体,别无二致,人类也即彻底“人将不人”。这就是定义公平正义的社会法则。

罗翔教授所著的《圆圈正义》就是以严谨的笔触、以社会热点事件为载体,为人类社会最核心的精神基石——公平正义作了最真诚的`诠释和刻画。

人为什么需要公平正义?因为人需要尊严。人为什么需要尊严?在穆勒看来,人的尊严是不言自明的;在我看来,人的尊严是人在宇宙中存在的证明,是人对于宇宙万物的宣言。

数千年来人类在自然和社会中不断奋争。面对宇宙无处不在、可循或不可循的物质能场,人类的伟大体现在其广袤的精神域场无时无刻不散发着独有的气质。这种气质,就是沐浴在公平正义之光之下的享有尊严的气质;这种气质,就是人类不言自明的尊严天然不可剥夺的气质。